高校毕业典礼致辞汇编(17篇)

目录

1.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院长周玉波教授在树达学院202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3
2.怀揣理想,奔赴星辰大海 6
3.以创新成就卓越人生 13
4.做一个尊重手上饭碗的人 19
5.杨宗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毕业典礼的致辞? 33
6.学习:贯穿人生旅途的生活方式 40
7.乘势而上,鲲鹏击浪从兹始 46
8.坚定理想信念?奔向星辰大海? 52
9.张晓慧院长在清华五道口2021年毕业庆典上的致辞 60
10.怀揣赤子之心,如江河汇入大海奔涌向前 70
11.明所从来,知向何处 79
12.踏着新时代的步伐从瑶湖出发 87
13.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教授2021年毕业致辞 94
14.追着光、成为光、散发光 100
15.做最好的答卷人 105
16.扬帆远航?成就梦想 113
17.刘元春在人大财政金融学院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118

湖南师范大学树达学院院长周玉波教授在树达学院202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亲爱的2021届毕业生同学们:
    晴空万里,和风拂煦。在这个温馨祥和的时刻,我们在此隆重举行毕业典礼,欢送你们顺利走向新的岗位,我谨代表树达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向你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向始终关心、支持、帮助你们成长的父母、师长和亲友们致以诚挚的谢意。
    在树达学院的时空里,你们以拼搏和坚韧完成了大学的学习历程。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宿舍、食堂,凡是你们学习、研究、锻炼、生活的每一个场域,都洋溢着你们欢快的笑语和青春的气息。你们将无数的自我怀疑变成自我肯定,把许多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性突破,全方位扩展了对于“自己是谁”“自己能做什么”的注解,逐渐认识到了关于自己的真相,一个值得塑造和追寻的真相。你们厚实了知识,增长了才干;磨砺了意志,锤炼了品格;沉淀了稳重,升华了浪漫。你们把“大学生活”装点得色彩斑斓,把“树达学子”演绎得熠熠生辉,树达学院为你们喝彩为你们骄傲。
    对大家来说,今天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未来的路上,将会碰到更大的不确定性挑战,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合理、不友善、不公平、不平等,会有成功也可能会遭遇失败,这很正常,生活是由酸甜苦辣组成的图画,是由社会复杂元素组成的交响。每个人都是生活场景里的主角,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化的生存方式。“我思故我在”,人生的意义不是迎合别人对于“成功”的定义,而是自己在不断的奋斗中寻求“得与失”“大与小”“宽与窄”“重与轻”的平衡点,并由此获得对于生命价值的哲学真谛。未来是属于青年人的,没有什么比自己内心的信念更加真切,没有什么比自己内心的力量更加强大。你们要保持定力,勇敢地直面现实,不论周遭环境如何,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昂首挺立迎接风雨和彩虹。
    你们沐浴着湖南师范大学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在充满朝气、活力和自信的树达学院成长,承续了大学理性、坚定、追逐阳光的高贵品质,这种品质能够抵挡在未来日子里可能遇到的挫折和伤害。
    毕业生同学们,你们已经踏上满载80多年历史的湖南师范大学校友的列车,向着一个个新的目标进发。我们充分相信,你们将以自身的天赋和在树达学院铸就的本领,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和灿烂的人生。
    母校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你们是母校永远的牵挂。我们以无限期待的心等候你们随时归来。
    让我们一起许诺:不变的初心,一生的幸福!
    祝家长朋友们、老师们吉祥安康,万事顺意。

怀揣理想,奔赴星辰大海
——在江南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 ?陈卫

亲爱的2021届毕业生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时光太瘦,指缝太宽。”一句老话验证了时间的不经用。而不经意间,你们也从曾经的看客变成了今天毕业季的主角。毕业典礼是大学最不舍的谢幕,其“仪式感”让人格外难忘。近年来,学校一直在努力把毕业典礼办得庄严盛大,希望给你们的大学生活留下最美好、最难忘的临别记忆。今天,我们选择在“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前夕,用最十足的诚意、最隆重的场面为你们举行毕业典礼,共同见证4276名本科生、2116名研究生圆满完成学业。今天,既是“毕业礼”,也是“祝福礼”,更是“启程礼”。首先,我谨代表学校,向完成学业、顺利毕业的同学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并向为你们成长成才付出辛勤汗水的老师、家长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几年来,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重大时刻,分享了许多欢乐与荣光:如我们迎来了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热烈庆祝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亲历了学校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举办了60周年校庆,共同参与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等。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你们执着奋进的美好时光,你们在这里经历了淬炼成长,增长了知识才干,收获了友谊甚至爱情,也烙下了属于你们自己的历史印记:有的在国际数学建模、全国“挑战杯”等竞赛中大显身手,让大家领略了江南人的聪明才智和锐意进取;有的在足球、音乐、舞蹈等文体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让大家感受了江南人的青春活力和才华横溢;有的勤勉刻苦,在专业学习、个人发展中表现不俗,近千名同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749名同学顺利考取研究生、186名同学被评为市级以上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等,展示了江南人的踏实专注和笃学尚行。
    尤为可贵的是,很多同学心系学校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校长信箱”中留下了许多情真意切的心声,我为大家这份深切的责任感欣然感动。其实,是青春洋溢的你们,为江南增添了靓丽风景,注入了青春活力,赢得了广泛赞誉。在此,我感谢大家在最美的年华选择了江南,把人生最灿烂的岁月留在了江南。现在,我提议,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我们最可爱的同学们。
    同学们,明天你们将陆续离开,告别这段再也不会重来的旅程。值此远航之际,我也在思考母校还能给同学们送些什么。作为一个“惯例”,同时作为一位教育“布道者”,校长总要说些临别赠言、谈点人生体会、聊点希望寄语等。借此机会,我再寄语同学们三句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第一句,希望大家要理想不要彷徨,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人。
    心中有理想,脚下才有力量。有了坚定的理想,就有了前进的目标、奋斗的动力。100年前,与你们年龄相仿的一批年青人,挺身而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不知大家留意没有,最近很多年轻人正被一部号称“火遍剧圈无敌手”的主旋律电视剧《觉醒年代》所圈粉。有段剧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当青年毛泽东怀抱《青年杂志》在雨中奔跑出场时——?“那个再造华夏的人来了”“民族的希望来了”“伟大领袖”“超级英雄”“劳苦人民的大救星”“东方红太阳升”等弹幕满屏。此剧还带火了《毛选》《鲁迅全集》、印有《新青年》封面的T恤等一众产品。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年认同主旋律剧作?有人说:因为很多青年开始意识到,政治课上原先很多死记硬背,觉得十分遥远缥缈的东西,原来一百多年前真的被一群人当做毕生理想去奋斗、去实践、去追寻、去牺牲。也有人说:当看到那一代青年人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而奋起抗争,奏响爱国主义之歌时,有一种莫名的抑制不住的“生理性”感动,大家不自觉就泪流满面。
    青年有理想,国家有希望。前程似锦,这个前程是我们每个人的,更是我们国家、民族的。去年,大家都亲历了前所未有的抗疫大战,也见证了国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作为平视世界的新青年,作为教育部直属、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毕业的国家队青年,希望你们胸怀大志,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洪流中,勇挑报效祖国的重担,成为有使命感的江南人。
    第二句,希望大家要奋斗不要躺平,做一个有担当作为的人。
    同学们,任何理想,都需要奋斗来实现。人生若要焕发光彩,奋斗才是最好的磨刀石。近期,“躺平”成为网络流行语,并衍生出“一时躺平一时爽,一直躺平一直爽”“躺平即正义”等大量段子。一时间,如何看待“躺平”众说纷纭。其实,“躺平”一词虽然火,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躺平”只是广大青年吐槽、自嘲或解压的一种方式,从来没有成为现实的主流选择,绝大多数青年在努力在拼搏奋斗才是事实。作为“前浪”的我们也好,作为“后浪”的你们也罢,我们彼此之间存在着“奋斗的共识”。本质上,我们都是“奋斗的一代”。“谁的人生不奋斗?谁的青春不奔忙?”***总书记说过:“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其实大家可以看一看,夜晚、节假日的校园,我们图书馆、自习室灯火通明,广大青年学子埋头苦读;去年的抗疫一线,无数80、90甚至00后青年白衣战士和志愿者逆行出征;各类科研院所、各大企业公司,无数青年人独当一面,意气风发地奋斗在实验室、战斗在创新创业第一线。
    奋斗者最美丽,这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国家如此,学校如此,个人也是如此。自古雄才多磨难。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这些都告诫我们,唯有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脱颖而出、才能担当作为。没有白费的努力,也没有碰巧的成功。躺平虽无罪,但奋斗更有理。作为母校,特别希望你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多一些平坦,少一些坎坷,但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个人抱负的征程上,挫折阻碍总不可避免,我们仍需接续奋斗,永不懈怠。
    第三句,希望大家要格局不要狭隘,做一个有胸襟气度的人。
    格局,就是以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以宽大的胸怀做事情,而不是拘泥于一个狭小的世界。“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我们是否能烙出满意的理想和所希望的未来,完全取决于烙它的那口“锅”。这口锅就是我们的“格局”。你到底是在砌墙,还是在盖一幢高楼,抑或是在建一座新城市,完全取决于你的格局和境界。
    在新的征程中,希望同学们走上社会、走上岗位后,既要有利益考量,更要有理想情怀,肩负好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建设的双重责任,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此外,也希望同学们能够拥有一份包容的心态,多一些欣赏、从容,少一些抱怨、焦虑,把“大志向”与“小幸福”落实到岗位上,把责任与担当分解到每一天、办好每件事、站好每班岗,在奉献集体、帮助他人中收获幸福。?
    同学们,你们毕业的今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你们生逢其时,你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就是《觉醒年代》的“续集”,你们的“剧情”才刚刚开始,我们也特别期待未来有江南人更多的精彩演绎。
    最后,作为你们的学长、师长、校长,我就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长空万里,好风正劲,祝各位同学怀揣理想,奔赴各自的星辰大海!
    谢谢大家!

以创新成就卓越人生
——在武汉理工大学2021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张清杰
2021年6月22日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对全校老师和同学们来说又是一个让人难忘和恋恋不舍的日子。11614名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即将告别熟悉的校园,离开朝夕相处的同学,离开殷殷期望的师长,去开启你们全新的人生征程。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全体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向2021届全体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关心帮助你们的父母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精心指导和培育你们成长的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还特别要向回到母校的2020届毕业生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母校永远为你们守候,欢迎同学们回家!
    四年前,我在你们的开学典礼上以《心怀敬畏?行于至善》为题给你们提出了希望和要求。几年来,你们心怀对大学、对梦想、对时代的敬畏,激发求真热情,坚定前行目标,书写了属于大学生涯的精彩篇章。还记得你们当中经济学院的周媛同学,她坚持公益服务十年,作为中国唯一志愿者代表,参加联合国“全球青少年战疫经验分享会议”,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理工学子的奉献担当。还记得升升公寓E栋424室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四兄弟”,他们以平均学分绩点4.068的优秀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继续深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理工学子的勤奋刻苦。还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的林蔚骁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交通学院的吴希钢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汽车工程学院的杨韬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你们在高水平科技竞赛中取得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使学校在“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排行结果(本科)”榜单中,位列全国高校前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理工学子的拼搏创新。亲爱的同学们,过去的几年,你们和母校共同成长,“理工群星”光芒闪耀,正是“最好的你们”成就了“最好的大学”!
    同学们,你们的毕业季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毕业的你们,是极其特殊的一届毕业生。你们是唯一在建党百年之际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未来30年,正是你们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同向同行的30年。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演进。同学们可曾想到,我们的国家该如何应对这个时代变革?同学们可曾想到,你们这一代青年又该如何成为国家应对时代变革的奋进者?所以,对于你们这一届特殊的毕业生,我一直在思考,作为校长,在你们即将告别母校、走向新的人生征程之际,应当给予你们什么样的临别赠言呢?我思考再三,最终选择以创新成就你们的卓越人生作为对你们的临别赠言。因为创新对我们国家来说,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应对世界变革的生存的需要;因为创新对你们个人来说,不仅是发展的需要,更是你们个人应对时代变革的生存的需要。未来影响你们人生的因素有很多很多,但在我看来对你们影响最为深刻的还是创新。
    创新需要冲破思想桎梏,冲破思想桎梏是我们党生存、发展、壮大并成为国家领导核心的伟大经验。建党初期,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思想桎梏之下,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党内弥漫着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悲观情绪。1927年,当时仅34岁的毛泽东在批判质疑中创新、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调查研究中创新,坚定不移地打破思想桎梏,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思想,指引中国革命从逆境中走向胜利。同学们,创新思想是一切创新的源头,是你们前行的方向、奋进的灯塔。老一辈共产党人参加革命时的年龄绝大部分都在二三十岁,红军将领的平均年龄仅25岁,你们现在也正是这个年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希望你们传承创新思想、勇于革故鼎新,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年轮中刻录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成就你们的卓越人生。
    创新需要坚定自立自强,坚定自立自强是我国打破国外封锁、实现独立自主并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制胜之道。20世纪50年代,一大批优秀科学家冲破重重阻力,义无反顾投身新中国建设,从“一穷二白”起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实践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尖端科技从无到有、由弱变强,谱写了中国科技从困境中追赶、并跑、超越的奇迹,铸就了“两弹一星”伟大精神。当今,我国在一些决定国家发展的关键重大核心技术领域仍面临着被西方大国“卡脖子”的困境和窘迫,有些方面甚至不亚于建国初期,我们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同学们,奋斗自强是一切创新的动力,是你们前行的底气、奋进的力量。主持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仅9天就立即乘船回国,那时他只有26岁,你们也正处于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希望你们勇于创新实践、接续奋斗力量,在国家前行的伟大征程中实现新时代青年的人生价值、成就你们的卓越人生。
    创新需要坚持久久为功,坚持久久为功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弯道超车并逐步引领世界的精神伟力。这个月初,华为鸿蒙2代面向全球正式发布,面对西方大国的蛮横打压,华为公司未雨绸缪、持续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以“十年磨一剑”的奋斗创新精神在操作系统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开启了国产操作系统革命的新时代。同学们,不懈坚持是一切创新的有效路径,是你们前行的信念、成功的基石。华为公司的董事长梁华是你们的学长,华为年轻的技术研发团队中有很多你们的师兄师姐,他们以“一息尚存,此志不懈”的信念和“把冷板凳坐热”的决心实现了华为在绝境中的生死突围。希望你们坚守创新精神,坚持潜心问道,在国际竞争的宏伟浪潮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精彩篇章、成就你们的卓越人生。
    同学们,你们是在“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理工大人”。我深信,你们是能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理工大人”,“理工大人”践行追求卓越大学精神的根本就是创新。你们作为具有卓越追求的“理工大人”,千万不能因为不喜欢“内卷”就选择“躺平”,“躺平”不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同学们,在伟大变革开创伟大时代之际、在国家面临前所未有挑战之际、在你们人生面临新的起点之际,我希望你们牢固树立惟创新者赢、惟自主创新者强、惟高水平创新者胜的自觉意识,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思想、自立自强的创新实践和坚持不懈的创新精神,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坚持创新,实现在逆境中突围,在困境中自强,在绝境中新生,成就一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自我的卓越人生!
    鞍马犹未歇,战鼓又催征。再见了,亲爱的同学们!新的征程就在你们脚下,纵有万般不舍,也只有就此别过。此去经年,路远山高,无论你们走到哪里,不管你们身在何方,母校永远是你们温暖的家,你们也将成为母校永远的牵挂,母校一直都在这里守候你们,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
    最后,祝愿你们一帆风顺,鹏程万里!
    谢谢大家。

做一个尊重手上饭碗的人
—2021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毕业致辞

亲爱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去年面对没有一位同学的会场进行毕业典礼致辞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转眼又到了今年的毕业季。在毕业典礼上“究竟应该说点什么?”已经成为全国法学院院长们共同面临的难题。
    毕业意味着同学们即将离开校园,正式迈入社会。从事一份职业谋生是迈入社会的标志。职业就是我们的饭碗,尊重自己手上的饭碗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之本。我始终无法忘记十几年前看过的一部电影——黑泽明导演的《七武士》中一个镜头:日本山村的农民饱受强盗劫掠之苦,试图聘请流浪武士保护山村。志村乔扮演的武士犹豫不决,因为接受意味着以性命相搏。但是当他看到村民们吃着黑乎乎的糟糠,却把白花花的米饭捧给他时,他端着饭碗郑重地说了一句话:“我不会白吃你们的米饭。”真正的日本武士从不发誓,因为他们认为发誓是对自己名誉的毁损。“武士一言”就是对所说的话的真实性的充分保证。所谓“武士道”就是武士在其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之道,也就是随着武士身份而来的义务。
    随着武士阶层的消失,武士道也像樱花一样随风逝去,但是正如日本学者新渡户稻造所指出的,武士道作为一种体系已经灭亡,但是作为美德却还活着。就像在风中散落的樱花,仍然会用它的芬芳来丰富人世。武士道对日本现代社会的最大影响,就体现在日本人的职业伦理中。二战以后,日本经济能够迅速崛起,日本人的职业伦理观功不可没。稻盛和夫指出,日本企业没有魔术般的经营管理体系,没有任何法宝可以胜过意气风发、努力工作的员工。武士道精神甚至对民法典的具体条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日本民法典》第474条第2款规定:“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不得违反债务人的意思进行清偿。”我妻荣认为该款受到了武士气节的影响,因为自尊的人不愿随意受人恩惠。我国民法典这次新增了第524条第1款第1句:“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第三人对履行该债务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权向债权人代为履行。”上述规定可以说是武士道精神对中国民法典的反哺,因为武士道的精神内核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
    同学们可能会认为,武士道和中国没有太大关系,中国人很难从中汲取多少养分。但是,当我在日本人撰写的《武士道》一书中,几乎每隔几页就能看到孔子、孟子或者王阳明的时候,一方面非常诧异,另一方面作为中国人也非常自豪。日本学者明确指出,孔子的教诲是武士道最丰富的渊源,武士道提倡的勇,即敢作敢当、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源自孔子在《论语》中对勇下的定义:“见义不为,无勇也。”武士道倡导的诚则源自孔子在《中庸》中的一句话:“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孟子对武士道也发挥了巨大的权威,武士道中最严格的教诲——“义”就源自孟子的一句话:“仁,人心也;义,人路也。”所谓义,就是决断的心,就是凭道理下决心而毫不犹豫的意志。在一个流行着动辄以阴谋诡计为战术,以弄虚作假为战略的时代,这种率真而正直的男子汉的美德,是闪耀着最大光辉的一块钻石。《南方周末》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们假设自己能够回到古代,他们最想采访谁。有一位说她想采访宋襄公,问他为什么不在楚军渡河的时候进攻,而是要讲仁义,让楚军渡河列队以后再决战,最终导致了战败身亡的结果。实际上,当我们津津乐道于田忌赛马的谋略时,中国人的道德水准就开始下降了。
    尽管孔孟思想对武士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日本人同样认识到知识只有在学习它的人的心里同化了,并在他的品质上表现出来的时候,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否则只是一个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种对知行合一的追求,使得日本人完全拜倒在阳明哲学的脚下。日本人甚至认为,王阳明在贯彻理想主义方面,丝毫不逊于西方的贝克莱和费希特。尽管他的学说也存在极端唯我论的某些谬误,但是它具有强烈的确信力,因而它在发展个性的坚强性格和宁静气质方面的道德意义是不容否定的。竭力提倡高尚职业伦理的稻盛和夫,他的京瓷哲学就是阳明心学的日本现代版。尽管他坦率地承认并没有读过王阳明的书,但是他的偶像,日本明治维新的第一功臣西乡隆盛就是王阳明的忠实崇拜者。西乡隆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修心练胆,全从阳明学而来。”稻盛和夫也把西乡隆盛的人生信条“敬天爱人”作为京瓷公司的社训。
    稻盛和夫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基础,反复强调认真工作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他从一所不知名的地方大学毕业以后,求职无门,有时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他不禁诅咒世道不公,感叹自己命运不济。因为学过一点空手道,他甚至一度想加入黑社会谋生。后来在一位大学教授的推荐下,进入一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工资迟发是家常便饭,和他一起进入公司的大学生最终都辞职离开,只剩下他一个孤家寡人。人被逼到绝路上反而想开了,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身心投入工作。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了实验室,逼迫自己天天专心做实验,最终开发成功了一种可以用在电视机显像管上的新型陶瓷材料,当时电视机刚刚开始普及。这也是他最终创立位居世界500强的京瓷公司的重要资本。这段人生经历使他明白了一个真理,就是人的命运绝不是天定的,它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我们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制造出来的,心态决定命运。自己撒下的种子,必定会在自己的身上开花结果。
    稻盛和夫的感悟几乎是王阳明“龙场大悟”的翻版。公元1508年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内忧外困几乎命悬一线,他时常思考人生的意义,突然有一天大彻大悟说出了一句著名的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用现代汉语表达就是,圣人之道,或者事物的本质、人生的意义等,全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只需内求,到外界的事物中去寻找,都是方向错了。王阳明甚至作诗自嘲,反省过去的错误:“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世界在每个人眼里都不同,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觉得苦不堪言,有的人却乐在其中。有没有值得终生投入的工作可做,是人生幸与不幸的关键,但是首先要找到工作的意义。
    工作的首要意义是养家糊口。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除非含着公开讲话出生,每个人都需要从事一份工作以换得生活必需品。著名的经济学家米塞斯认为,基于人好逸恶劳的天性,工作被认为是痛苦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假定下,闲暇比工作好。人们只有在工作的报酬高于闲暇所产生的满足时才会去工作。因为工作招致负效应。根据西方人的观点,工作的辛劳是上帝对人原罪的惩罚,因此《圣经》里有一句话:“你必汗流满面才能获得食物。”对于法学专业的人来讲,我们要感谢社会分工的细化,这使得我们不需要汗流满面,但是我们必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得食物,工作的负效应并没有降低。但是我仍然不能完全同意米塞斯的观点。
    如果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有很多现象无法得到合理说明。著名的法学家萨维尼十二岁左右就失去了双亲,继承了巨额遗产的他,无需任何工作就可以过上悠闲的生活。但是他最终选择了大学教师的职业,这个职业在当时薪酬很低,而且社会地位也不高。正是凭借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他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奠定了德国法学在世界法学界的影响力。
    孟德斯鸠继承了伯父波尔多市议会议长的职位,因为不喜欢当官,他把这个职位卖了一个天价,光凭利息就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但是他并没有混吃等死,而是凭借对学术的热爱写出了不朽的名著——《论法的精神》。
    我们华人里最顶尖的法学家王泽鉴教授已然退休多年,他尽可以过着优裕的颐养天年的生活,所到之处也必然是鲜花掌声、前呼后拥,但是他在年届八旬之际,仍然出版了两本厚厚的专著:《人格权法》和《损害赔偿》。在八十三岁高龄之时还对自己的债法体系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作为晚生后辈,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会对王老师充满敬意。
    如果工作只是为了养家糊口,我们完全没有办法解释这些腰缠万贯,甚至是退休多年的学者为什么还要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同时根据经济学的边际效益递减理论,“食不过一腹,居不过一屋”,在满足基本温饱以后挣得每一分钱,它的效益都是递减的。在稻盛和夫创办京瓷公司以后,我相信金钱对他而言只剩下符号的意义。但是他仍然全身心地投入工作,78岁高龄就任濒临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会长以后,仅用一年时间就创造了日航史上最高的利润。经常有人说他对自己太苛刻,生活过得太辛苦,但是他认为正是这种艰辛苦难,他才觉得自己的人生很有意义。尽管沉重的工作负担常常使他心力交瘁,但是他仍然从心底热爱他的工作。只有喜欢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寻得乐趣的人,才能获得事业的成功。稻盛和夫反复强调,工作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陶冶人的情操。全身心地投入每一天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修行。修行不必脱离俗世,没有必要假模假样地去终南山,工作现场就是最好的磨炼意志的地方,每天认真工作就能塑造高尚的人格,就能获得幸福的人生。
    罗伯特·诺奇克在《被检验的人生》中也指出注重日常生活的神圣性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来源。“度过人生而对生活和世界所包含和揭示的东西无动于衷,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犹如某个人穿过房间而对那里正在演奏的美妙音乐充耳不闻。”人的日常生活是由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组成的。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家庭生活的范围不断缩小,以至于个人生活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在家庭之外的社会生活中度过的。而社会生活就是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基于一份职业和其他人产生联系。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涂尔干写出了三本著名的书——《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论自杀》,从而奠定了社会学鼻祖的地位。
    涂尔干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职业伦理对个人和对社会的意义。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类社会无可避免地从熟人社会转向了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道德的作用在下降,这是社会失范的重要原因。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如果在座的每位同学出一万块钱,让我围着法学院旁边的大草坪裸奔一圈,尽管我非常想挣这几百万块钱,但是我还是不会去裸奔。因为大家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熟人,裸奔以后即使苏州大学不开除我,我也不好意思再走上大学的讲坛;如果换到非洲刚果机场旁边的大草坪裸奔一圈,我很可能会答应大家,因为除了招来陌生非洲黑人诧异的眼神,我几乎不会损失什么。
    因此只有强调职业伦理才能实现社会的有机团结。与普遍意义上的道德规范不同,有多少种不同的职业,就有多少种不同的职业伦理。作为一名教授,我不必去履行商人的义务,企业家的义务和士兵的义务、士兵的义务和医生的义务也迥然不同,如此等等。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尊重自己的职业伦理,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个社会就会很好。
    对于个人而言,尊重自己的职业伦理也是人生幸福的重要保证。因为幸福的反面就是社会失范的极端形式——自杀。与动物的生理性自杀不同,只有人类的自杀主要是因为社会因素引发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只要看一看中国自杀率的变化就不难明了,这种变化一度让世界卫生组织很困惑。在西方社会,男性的自杀率一直维持在女性自杀率的四倍左右,因为男性承受的社会压力比女性大。但是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女性的自杀率都远远高于男性,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女性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因为农村女性没有工作,在经济上要依赖男性,如果遇到家庭矛盾或者家庭暴力,很容易自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按照西方的理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自杀率的增长存在正相关,但是中国的自杀率不升反降,关键的原因就是农村女性自杀率的大幅下降。因为农村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了,而且可以进城打工,尽管条件仍然非常艰苦,但是她们毕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她们在真正的意义上变成了社会人。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在现代社会,拥有一份职业是个人获得自由和尊严的最主要保障。
    涂尔干甚至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结婚早的男性更容易自杀。中国古话也说,先立业后成家。没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单纯的家庭生活不会让人感到幸福。这也是现代社会人的结婚年龄越来越晚的重要原因。我30岁结婚,38岁才有女儿。必须坦率地承认,我并不是看了涂尔干的书才做了这个选择。看到周围的同学纷纷娶妻生子,内心里也是焦虑万分,但是我一直在为自己的前途打拼,四处求学、居无定所,根本没有娶妻生子的现实条件。当然,恋爱还是可以谈的。
    说了这么多自杀,真实目的是希望同学们都好好地活着。人是一长串人类祖先的后裔,经历了无数的偶然事件、残忍的捕获、幸运的逃脱、在战争和疾病中侥幸活下来。要产生我们每一个人,需要有一个异常复杂的、相互作用的事件锁链。成为当前世界的一部分,是一种殊荣,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通过辛勤的工作,把自己的一点特征添加到实在的永恒过程之中,就是构成幸福和欢乐的东西。但是寻找到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不容易。
    盖洛普公司在最新一期的《全球职场环境调查报告》中指出,其于2014年-2016年在全球155个国家收集的数据表明,全球只有15%的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并敬业地投入工作,三分之二的人并不热爱却能敬业地工作,18%的人完全谈不上敬业。如果一个人凭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和自己的热爱是重合的,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如果没有这样的运气,我希望同学们也不要成为后18%中的一员。
    自己的热爱和职业的错位,很多时候是人生的常态。梁漱溟先生在山东进行乡村建设运动时,也曾和自己的学生谈及择业问题,他认为最好的态度有两个:第一就是遵从自己的兴趣,兴趣之所在,就是自己的聪明才智之所在,但是周围环境不一定就有机会给你;给你的机会,也不一定合于你的要求和兴趣。这个时候的态度就是随缘,把自己的心态放宽,这是一个很大方的态度。但是随缘不是躺平,而是随外缘机会尽自己的心力来表现自己。梁先生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兴趣就是将自己对社会学的见地和哲学的见地从容地写出来,这是人生唯一快事。只是为了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他不得不承担很多行政事务,识人任事又不是他的所长,有时候会觉得苦。但是他不固执,而是随缘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手头的工作做好。梁先生的观点和马克斯·韦伯的“天职观”有异曲同工之处。
    职业伦理观念能够深入人心,马克斯·韦伯功不可没。韦伯在分析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时,发现在西方的语言中,无论是拉丁语、德语、英语还是意大利语,职业这个词都有蒙召、召唤、天职的意思。天职这个词在起源上有浓厚的宗教意味,意指人必须接受且必须适应神定之事。这个词最终在韦伯那里获得了彻底的世俗意义,所谓天职就是一种义务,是假定个人对自身职业活动的内容应该感觉到、也确实能够感觉到的义务。
    韦伯本人也是践行学者天职观的典范。韦伯在著名的演讲《以学术为业》中坦率承认了这样一件事情:鼓励年轻学者以学术为业是一项难以承担的责任,因为学术生涯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它需要勤奋、运气和悟性。每一位刚入职的年轻人几乎都会说,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着,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是极少数。关于学术是否是一项具有客观价值的职业,这是一个价值判断问题,永远不会有标准答案。但是肯定学术的价值,是从事教学工作的预设前提。
    韦伯认为,就个人来说,他通过自己的工作,对此有了肯定的回答。在学术领域,只有那些全神贯注于手头工作的人,才能说是有个性的。只有发自内心地献身于他的任务,才能使学者达到自己所服务主题那样的高贵与尊严。单靠祈求和等待,只能一无所获。我们应当去做我们的工作以满足当下的要求,无论在为人处世还是在履行我们的天职方面,都应如此。这其实是平实而简单的道理,不过条件是,每个人都找到并服从握着他生命之弦的那个魔鬼。
    韦伯说得真好,我从中也得到了现实的启发。自从担任了院长,就额外增加了每年两篇作文的义务——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致辞。这些致辞既不能发表,也不能获得物质奖励,同时也不能用来评各种人才头衔,但是,既然无法逃避,不如随缘将这项任务作为院长职务的天职。在准备致辞的过程中,我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同时对人生的感悟也加深了,这也是一种快乐。因此,今年的致辞表面上是为同学们讲的,在另外一个意义上,我也是讲给自己听的。因为我也一直在苦苦地寻求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谨以这段感悟和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共勉,衷心祝愿各位同学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尊重自己手上的饭碗,并寻找到真正的快乐!谢谢大家!

杨宗凯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21毕业典礼的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如期而至。5248名本科生、3653名硕士生、317名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即将开启人生的新征途。在此,向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
    在西电的这几年,你们一定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个人记忆。你们应该不会忘记跨越五湖四海、相聚西电的兴奋与憧憬;不会忘记当上抗击疫情的检查员、宣传员、守门员、配送员时的紧张与光荣,以及对在线上课、人脸识别的初次体验;不会忘记在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看到自己时的惊喜;不会忘记学校严把教育质量后,饱满的日程表、一座难求的大师报告、智慧教室里的争辩、“学在西电”里的回放课程、国际双创周上的互动、为互联网大赛和星火杯彻夜不眠的夜晚;不会忘记青春洋溢的文化节、艺术节,还有在劳动实践基地肆意挥洒的汗水;不会忘记让你反复修改论文的老师、与你谈过心的辅导员、帮你取过快递的宿管阿姨,特别是苦乐与共的伙伴。1000多个日夜,你们奋斗的足迹踏遍校园的每个角落,你们的欢歌与烦恼走过校园的春夏秋冬,母校见证着你们一天天成长为更加自信、更加坚定的西电青年!
    
    在西电的这几年,你们很幸运,党和国家的盛事如此集中地相伴在你们的记忆中。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建国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你们毕业的今年,更是恰逢建党100周年。我们永远铭记泛舟南湖的那一叶红船、井冈山上点燃的燎原星火、宝塔山下的创业脚步、巍巍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宣告。今年还是建校90周年,我们永远铭记毛泽东等老一辈党和军队领导人的高瞻远瞩和关怀备至,永远铭记那台开创西电历史的半部电台,永远铭记红星第三大队、延安通校、军委工校、西军电等历史坐标,它们早就内化为我们心中传承永续的热血记忆,激励一代代西电人前仆后继,一往无前。
    回望过去的90年,西电人披荆斩棘、接续奋斗,锻造了听党话跟党走、为国奉献的红色信念,脚踏实地践行红色信念的优良作风,善于开创引领的精深专业优势。这种又红又专的特质,就是母校打在你们身上的“西电烙印”。这种烙印,源自历经血火考验、苦难磨练的璀璨将星、学术大师、行业领军,是他们闪耀了西电的辉煌、铸就了西电的丰碑、挺起了西电的脊梁。我很高兴地看到,这种烙印今天也成功地铭刻到你们身上:你们当中,有的放弃高薪前往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军工单位,服务国家大战略;有的不怕艰苦奔赴基层和西部建功立业;还有一半以上学生继续深造,立志成就更好的自己。你们今天的选择,必将让人才培养的“西电现象”更加鲜亮,我为你们点赞、鼓掌、自豪!
    你们是我2017年作为西电校长迎来的第一批学生。此时此刻,我既高兴又纠结,纠结是因为依依不舍,从今天起你们将离开母校的怀抱,奔赴远方;高兴的是,西电的孩子已经长大,即将走向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远方。
    希望你们坚守爱党为国、赤诚奉献的西电烙印,奔赴更有高度的远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步伐势不可挡,科技创新成为关键变量,信息科技成为占据特殊地位的核心驱动力: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在国际战略博弈中掌握主动权,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是行不通的,中国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立自强的道路不可。这两年,我们共同见证了嫦娥五号从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中国天眼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开通,5G在全球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这些让国人惊叹的高光时刻,清晰呈现出信息领域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它们背后闪耀的西电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更让全体西电人为之振奋。特别是今年,中国航天科技自立自强之路凯歌前行,西电航天人也大放异彩。从78级校友,火箭控制系统总设计师包为民院士、嫦娥五号总设计师杨孟飞院士;到84级校友、天问一号总设计师张荣桥,80级校友、天和核心舱总设计师杨宏,短短半年,中国航天和西电航天总师不断刷屏:在春晚向祖国报告、作客央视讲述航天精神、打出“欢迎报考我的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硬核广告,让每个西电人感受到了真真切切的骄傲,感受到了爱党为国、赤诚奉献的西电烙印在总师们身上刻画之深。同学们,很高兴地向大家透露,一会儿几位总师就要“云端相聚”,与你们面对面了!这是母校对航天总师的致敬,也代表着母校的一份期待。你们这一代是见证、实现2050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一跳”的主力军,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你们每一个人的肩头。希望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你们,以总师们为榜样,传承浓浓的家国情怀,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将个人理想奋斗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立志为国奉献,立志科技报国,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出自己的光和热,把党的下一个百年带向更加美好的远方。
    希望你们坚守心中有梦、脚踏实地的西电烙印,奔赴更有境界的远方。国家的发展需要物质财富的积累,这是基础;但也需要有更高层次上的精神追求,这是动力。这种追求,绝不是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成就,而是要始终葆有一种境界和情怀,无论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哪个位置,都能脚踏实地、孜孜以求。1936年,毛泽东在看望延安通校师生时,就教导大家不要只想着去前线,后方的担子也很重;在通校历史上,不仅有王诤这样对党有大贡献的英雄,还有100余名学员到“隐蔽战线”当起了无名英雄。抬头看山、脚下有路,心中有梦、脚踏实地,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也能发出高光,这种烙印在新一代西电人身上崭露无遗。他们之中,有参与创造“奋斗者”号中国万米载人深潜记录的2018届毕业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廖佳伟,他的工作包括在日头暴晒的甲板上拷贝设备数据,在漆黑的夜里布放和回收设备;有95届毕业生、进入深圳40年40人榜单的霍大伟,他在华为深圳实验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添砖加瓦;有97届毕业生,全国科教兴村带头人、全国百名杰出新型职业农民孙键,他通过对接知名电商平台及生鲜企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有创办诺瓦星云、蜂语科技、维塑智能等西安知名硬科技企业的一批年轻创新创业者,他们正在西部大地一展身手。同学们,你们不可能刚毕业就在短时间内达到航天总师们那样的高度,但不论干什么,坚持你们的梦想,以实干家的态度、以奋斗者的脚步勤勉求索,必能让你们行稳至远,抵达更有境界的远方。
    希望你们坚守术业精深、开创引领的西电烙印,奔赴更有品味的远方。什么是品味?绝不是金钱、华服、豪宅堆砌出来的,而是代表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志趣,而支撑这种志趣的重要力量,就是精深的术业,它给了你们持续向上的底气和信心。作为从信息领域国家队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队毕业的学生,我相信在学期间,西电不仅仅给了你们前沿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数理基础和广博的人文素养,还赋予了你们扎实的学风、科学的精神、批判的思维、计算思维,以及通过系统思考、交叉创新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进入信息时代,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颠覆性技术常常重塑整个产业形态。但是,即使你把现有知识全部忘光、即使现有知识被新知识更新覆盖,刚才提及的那些能力,不仅不会消逝,还让你学习的速度大于变化的速度,在变化的时代驾驭变化,始终立于前沿。希望你们保持终身学习的姿态,时时磨砺这些能力,为有一天机遇风口降临后牢牢抓住做好准备;特别是立足精深的术业能力,奋力奔向国家最紧急、最紧迫的“卡脖子”关键问题,勇于揭榜挂帅,力争在中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有所作为,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先锋。
    同学们,你们马上离开学校了,我还想最后提醒大家,在学校的时候,学院管着你,老师看着你,辅导员守着你,同学们提点你,总有人精心引导着你,让你走路走大路、走直路,少走弯路。但是,真正的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离开学校这个温室,你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直面风雨、直面挫折。请记住: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它对于弱者是绊脚石,让人却步不前;对于强者却是垫脚石,让人站得更高。
    同学们,从今天开始,你们就是西电最年轻的校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子是树,带着西电精神走向四面八方,西电学子的根不管植于何处,总有一支会伸回雁塔晨钟、秦岭脚下。请你们记住,无论将来飞得多高、走得多远,你们永远都是西电的孩子。当你们累了、倦了,母校的怀抱永远为你们敞开!谢谢!

学习:贯穿人生旅途的生活方式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2021年毕业典礼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校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首都师范大学2021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去年的毕业典礼因为疫情的原因只能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举行,一直有些遗憾。跟去年毕业季空旷冷清的校园相比,现在校园里处处回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青春朝气!这些天的校园里到处都是穿着学位服拍照留念的同学,校训石、夏晨广场、图书馆、乐享青春·我爱CNU文化墙,吸引了同学们争相打卡拍照。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圆满完成学业的2701名本专科生、2408名研究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向辛勤养育你们的父母、悉心教导你们的老师以及所有帮助你们成长成才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历史际遇,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时代使命。你们这一届毕业生既是盛世中国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主力军。3天前,我与14名毕业生代表座谈,“相约未来,共话成长”。他们中有的将成为人民教师,有的将奔赴边疆,有的将入职公务员,有的将支教保研,也有的将继续深造。他们饱含深情,纷纷表达了一个共同的心声:把青春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对此,我感到非常欣慰。我相信首都师大的毕业生一定会把握时代潮流,用奋斗点亮青春,用拼搏创造荣光,在肩负时代重任中追求卓越,在为国为民奉献中成就一番事业!
    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向前的旅途,在这个旅途中,我们会经历多姿多彩的风景,也会收获各式各样的感悟。对于今天在座的各位毕业生而言,你们在首师大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这段精彩的人生历程,无论对于你们,还是对于首都师大而言,都是宝贵的、独一无二的!我们不禁要追问,作为一名首都师大的毕业生,我们应当坚守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才能让自己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上不留遗憾呢?今天,我就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一种理念:学习是一种贯穿人生旅途的生活方式。
    学习是立身做人的永恒主题。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青年人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也就是说,人无论生来如何,尽管才智有差异,能力有大小,但“知物由学”却是人成长成才的普遍规律。孔子说“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这启示我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只有在学习中不断感悟人生、提升境界,才会使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睿智。今天,你们从学校毕业了,这只是人生漫长学习过程中的一小步,并不能决定你们未来的一生。同学们要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重学、好学、乐学,始终把人生设置在学习状态,保持满格正能量!
    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就掀起一场终身学习的运动,人们由此对学习的内涵,以及学习与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学习是不断假设、不断实践、不断检验的过程,学习是持续不断的。学习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在需要,也是一种主动探究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习并不仅仅指向习得某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上指向对我们所身处的意义世界的不断追问与探寻。通过学习,去探索自我,塑造更加深刻丰盈的灵魂;去探知世界,发现更加深邃广袤的天地;去探享未来,创建更加深醇美好的生活,进而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人生境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变外在要求为内生动力,学习、工作和生活不再割裂,学习成为一种贯穿人生旅途的生活方式,成为伴随人生的亮丽风景!
    首先,要做一名善于反思的学习者。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在面向未来人生旅途的起点上,我希望大家要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太容易被一些眼前的、实际的小利益、小目标所吸引,常常遮蔽了对问题本质的洞察。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学习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学以成己”。这并不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的说法,而是希望你们能够将学习与人生的目的安放在对自我完善的不断追求之上,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今天,你们即将离开母校,希望“作为生活方式”的“学习”能真正成为你们人生旅途的底色。面对这个纷繁复杂、不确定性日益凸显的世界,唯有通过主动的、反思性的学习,才能辨识不同的价值,选择并践行人生的道路,完成人生意义链条的建构,进而让每一个人成为平凡而伟大的人。
    其次,要做一名赋能升级的学习者。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学习方式。知识迭代更新的速度最新讲话系列,学习稍有懈怠,就会落后于时代。如果说每个人的人生就像一个圆,那么学习就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人生就越广阔、越丰富。今天,同学们毕业离校结束的只是作为“学生”的身份,并非“学习者”的身份。面对当今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你们必须时刻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努力摆脱传统的学习方式,主动来一场“学习的革命”,运用科技赋能学习升级,创设并融入更智能更便捷的学习场景,不断拓展学习的视野和疆界,提升学习的效率和效能,唯如此,才能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不断赢得主动、赢得优势!
    第三,要做一名深学笃行的学习者。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实践。“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苟徒知而不行,诚与不学无异。”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就必须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砥砺才干、磨炼本领,不断实现螺旋式上升。要坚持知行合一,不要以知代行,夸夸其谈却无务实举措;也不要以行代知,不求根务本,没有达成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同学们,不管你们未来从事何种职业,都一定要将个人的前途理想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和鲜明的问题意识,深学笃行、精益求精,求真知、致良行,不断增益其所不能,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致力将青春华章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就一定能够造就闪光的人生!
    同学们,再过6天,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大国大党,正道沧桑。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正是你们所迸发出来的力量、责任和担当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无限的未来!我相信,首都师大的毕业生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勇于担当的青年!我希望,在你们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让勤奋学习、终身学习成为人生远航的不竭动力,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我相信成功一定会属于你们。
    祝同学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祝同学们一帆风顺、鹏程万里!

乘势而上,鲲鹏击浪从兹始
——在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亲友们,来宾们:
    今天,是一个特别值得铭记的日子。首先我代表学校向8000多名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你们的父母和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2021年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年份。4月19日,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日前夕,***总书记来校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同学们,你们见证了风雨中勇毅前行的中国力量,见证了奋进中人文日新的清华风采,你们也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来自加纳的工物系硕士生伊冯娜(Dzovor?Yvonne?Sefakor)同学,因疫情不能返校,她克服8小时时差坚持在线上课。在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阶段,她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忍受着高烧不断、甚至一度失去味觉的痛苦,她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在战胜病魔的同时出色地完成了论文工作,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我们为伊冯娜点赞,我们也为每一位经受考验、超越自我的同学点赞!同学们,你们还经历了学校深化学术评价改革的过程,破“五唯”让你们不再为论文发表数量焦虑。数学系博士生桂政平同学,不追热点,不满足研究小问题、出快成果,努力做优美而深刻的数学,在量子场论的数学构造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同学们,你们在清华园里潜心耕耘、收获成长。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在今后的岁月中持续耕耘、不断成长,一定会成为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自强成就卓越,创新塑造未来。110周年校庆全方位呈现了清华百余年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新时代改革发展铸就的新气象。校庆晚会上,校友们用服务祖国、服务人民的奉献和成绩向母校报告,展示了清华立德树人的成效和清华人的价值追求。大学校长全球论坛上,清华倡导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并推动形成《清华共识》,彰显了清华的引领意识和国际影响力。“大学”系列论坛上,清华师生重思在充满变化的世界里大学的意义、价值和使命,体现了清华的办学境界。110年来,清华始终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扎根中国大地、把握时代大势,实现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历史性跨越。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势,指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规律的趋向,发端于事物本身的内在动力,发展于外部环境的有利条件,在内外部因素不断的相互作用下积小为大、积弱为强,最终成为推动事物朝着确定方向发展的力量。***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面对充满无限机遇和挑战的未来,你们要顺应大势、不负时代,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要察势而明,修己明理,将个人生命融入历史的洪流。察势是要在复杂多变的情形中敏锐地洞见事物发生和演变的规律,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过程中汲取思想的力量、真理的力量。“真理所在,即趋附之”。对势的认知理解程度,体现了人的智慧和素养,也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和格局。100多年前,中国先进分子从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社会主义蓬勃兴起这一时代大势,在救亡图存的艰辛求索中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顽强抗争、浴血奋战、发愤图强、与时俱进,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铸就了不朽丰碑。“彼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就可以从根本上重塑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命运。同学们,希望你们记住,融入浩荡历史的生命将永不凋谢,投身伟大事业的个人将被永远铭记。
要因势而谋,谋大事业,涵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李大钊同志说过,青年应“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74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