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时候鲁先生的文章几乎每个阶段都有遇到,越读越有味道,感受渐深。
小学时候的《少年闰土》,绘声绘色讲少年伙伴多有生气。金黄的圆月下少年未闰土打猎。形象深刻,分外怀念。
初一时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时候的淘气到不舍离开。 阿德,我的百草园,这样的语气多么引起共鸣,很难离开小时候的乐园。 到三味书屋是学习的进一步。这都是年纪很大以后才有体会。初中时候体会不到这些简单的文字深刻的道理。
后面初三时候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大概物以稀为贵,详细讲述自己在仙台的艰难和被照顾。含蓄讲解了中日民族还是有很多交流,时间很久。 这些的文字必须都是很深的阅历才能理解。初中没住校,没出国,没有受到蚊虫烦扰,体会不到这些文笔的含义。
高中时候学习的《为了忘却的纪念》,讲见柔石青年的感受,觉得他很迂腐,担心接人待物会吃亏。 被当时政府抓起来,担心没有被子,被子太薄睡觉舒服不? 这必须是做了父亲的才能感受到这些文笔。 高中时候觉得真的是废话。 怎么鲁先生还这样婆婆妈妈呢。
先生的文章都一直伴随着从小学到高中毕业。还有很多文字,例如《祝福》里面的祥林嫂,《阿Q正传》,自己的反省小说《一件小事》等。 文风是对麻木的民众"怒其不幸,哀其不争"。 文学中深刻思想性和革命性,这怎么就不是思想和革命家呢。
说实话,看到李敖评价鲁先生思想家和革命家,说鲁先生反对议会就是反对民主。 我几天都没有睡觉好。 我不是文科生,也达不到李的高度,但是这样的评价实在非常不认可。 所以思考几天写了这些文字,作为自己喜欢鲁先生文章的理解。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恰如其分。
鲁先生与革命家陈大将,国母宋庆龄都有很深交往。也领导了革命文学团体的左翼作家联盟,是其主将。怎么不是革命家。 文字思想深刻,多中外文学作品都提倡拿来主义,怎么就是不是思想家。
但愿正常理解鲁先生。而一直怀疑李敖故意怎么评价鲁先生,有炒作嫌疑。 都不懂文学人生评价都这么差异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7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