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读完了激流之二《春》。
那么,对于春这个题目的理解,我觉得更多的是斗争之春。在第一部家中,高家是只有觉慧一个人的觉醒,那是觉醒之战,在最后以觉慧远走,去寻找到大的胜利而告终。而觉慧的远走也正是为春的萌发埋下了种子,这颗与旧势力斗争的种子在春中终于发芽了。在春中,觉民、琴是这一部的先驱者,最终一步步改变了淑英,帮助淑英逃离了她所谓的命运,这是春的主线。当然,更多的是让死亡来渲染这种斗争的必然。就像家中呜凤、梅的死一样,春中用了惠的死亡来标示着旧礼教的愚昧。
春,在尾声中用春天点里的题,也点明了希望之火种,也是在用春意味着萌芽与改变。觉新与琴的主线是春的风,觉新与他的那些朋友们为了革命而做出的种种努力,也是春风,那些报纸、杂志是春风、那场《夜未央》的演出更是春风,这一切加在一起,终会引起质变。文中有一个细节,就是觉民去发传单时,被一名军人喊住,觉民吓坏了,最后那名军人只是要了一份传单,这说明革命的火种已经广泛的传开了,如春风吹向大地。
《夜未央》演出时,有一段描写,琴带着淑英坐好时,描写了观看的人,大部份是青年学生。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未来是属于青年的,那么这里是不是也标示着旧制度必将死亡,而当青年成为社会的主力时,那么,革命就将迎来胜利。
文章读来,总有一种沉闷的感觉,虽然高家是大家庭,可是面对这种种制度的条条框框,却让身在其中的人痛苦不堪,而更多的痛苦却是来是远见与学识,有更多新知识的人更能接受新的改变,而那些困在旧学里的人,却甘愿困在旧制度里不愿出来,这其中就有惠的父亲、高家的三老爷、四老爷、五老爷,最可怕的是身在其中的人还乐得其中。而觉新却是一个另类,他本身的懦弱以及对新的知识的吸收形成鲜明的对比,最终让他左右为难,有两个自己在不断地争斗,最后,旧的礼教终是占据了上风,退而为稳的性格,是悲剧的必然。
其实看了两本书后,对于名著有了一个最直观的理解,那就是可以以超前的眼光去看世俗的世界,敢于直面弊端而为民书写,这才是名著应有的气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爽文以及世俗,我想,这也是文章所应该有的本色吧。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9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