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君的话
四十年前,共青团工作怎么干?让我们一起来听听,陕西一位基层企业老团干王勇的讲述。
1989年王勇(前排左三)参加机关党团支部庆七一活动后人员合影。
1 当知青,上技校,进工厂
王勇出生于1960年,1977年6月份到秦岭山里的凤县红光公社插队当知青,1979年12月上了两年技校,于1981年12月进厂当工人。
王勇曾工作过的企业现状。
当时王勇进入了三线某军工企业工作。他告诉记者,根据七十年代国家战备要求,工厂建设的原则就是“靠山、隐蔽、分散”,所以工厂建在了在县城边上的一条深长的大沟里,生产车间基本上都建在很高的土崖下面——那种几十米又深又长也比较宽大的窑洞里。
组织决定调他去厂团委工作的时间和场景,王勇直到四十年后仍然历历在目:那是1982年2月下旬,在自己即将22岁时——距离自己从技校毕业分到这家工厂才三个月、从车间借调到厂宣传部当通讯干事还不到一个月。
不过,王勇对于组织的这一决定,还有一些迟疑。“因为我高中时候的理想是将来做一名记者”,王勇回忆,因为自己父亲1949年3月参军后,在部队曾从事过一段宣传工作,在部队时和转业以后曾写出过多篇在省内外较有影响的作品,这对他影响很大。
王勇当时的想法是“在宣传部好好锻炼几年,把新闻稿写好,以后有机会了,想调到市电台或报社工作。”
找王勇谈话的是厂宣传部部长张文昌,之前正是这位“伯乐”,看过了王勇写过的几篇稿子,将他从窑洞车间的车工岗位上,借调到了宣传部。
张文昌告诉王勇,厂党委书记王宝祥觉得你这个年轻人干事有魄力有活力,适合做共青团工作。
王勇响应组织决定,开始了自己的共青团工作。
2 当团干,送报纸,贴近青年
作为一名刚进厂不久的“外来户”,觉得自己“单枪匹马,举目无亲,什么都不了解,谁都不认识”,很难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勇想到了一个法子。
当年王勇与青年同事们加班加点建设的厂房。
王勇所在的军工企业属于“三线小军工”,当时工厂有职工2000多人,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到近40%。
在接下来的约半年时间里,只要不出差不开会的时候,他每天上午10点前就到工厂收发室,把厂团委给十几个团支部订阅的《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青年》杂志等一一分好,随后走到各个车间和科室,将报纸和杂志亲自送到每个团支部书记手里。
借着送报刊的机会,他和厂里的年轻人们谈天说地,在各个车间科室里,他不仅了解到了工厂各单位团干部和年轻人的工作性质内容和性格特征,而且还了解到了许多青年朋友的爱好和特长及需求。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大大拉进了他与厂里青年朋友们的距离。他说,这为以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由于工厂分布在一条较长的沟里头,所以每次走完这些单位送完报刊,都要到中午12点快下班的时间了。当时有人不理解:“何必啊?让收发室的工作人员直接报把报刊塞进各单位的报箱里,不就得了,每天自己跑着送,不累吗?”
每次听到这些话,王勇都会找个借口岔开话题。他告诉记者,“我亲自送到各单位,是有收获的”。
3 学雷锋,做活动,办实事
王勇刚到团委工作,就遇上国家开展的第一个“学雷锋,树新风,文明礼貌月活动”。
1978年4月厂团委表彰先进团支部(先进个人)会后合影。
王勇认为,学雷锋活动对转变当时的社会风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接到“学雷锋,树新风,文明礼貌月活动”通知,王勇和团委委员们立即组织各团支部的团员青年,根据各自的特长,利用星期天休息时间,拉上横幅,打着团旗,在工厂家属区里开展了“免费为大家理发、量身高体重、焊补锅碗瓢盆、修理自行车”等多项“学雷锋,见行动”活动,同时还在厂区和家属区组织大家开展了打扫环境卫生、种树种花种草、绿化美化活动。
因为是国家开展的第一个“文明礼貌月”,王勇记得,当时团员青年们热情特别高,干得热火朝天,赢得了职工家属们的一致称赞,“心里满满的成就感”。
“文明礼貌月”过去后,很快就要到“六一儿童节”了。
“六一儿童节”,团委该给工厂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送点什么礼物?这个问题被他提上日程。
一开始他想买点礼物,但又觉得买来的礼物也没有啥特色,加上团委活动经费也有限。于是他就去和幼儿园园长沟通。在沟通过程中,他看到孩子们很喜欢骑小童车,仅有的几辆小童车,孩子们都争着骑。
他随口问园长,为什么不多买几辆?园长告知是因为经费有限。他决定发挥工厂青年们的技术特长,“做几辆小童车送给孩子们!”
回到厂区二车间,他便和车间团支部书记张述建商量起这件事情,两人一拍即合。
因为当时工厂在搞“保军转民”,购置了一台自动化水平很高的卷管机,用钢板自己就可以加工出尺寸大小不同多种规格的钢管,卷出的钢管已经用在了工厂新开发的民品“玉兔牌”成人自行车上了。
二车间主要生产自行车架子。张述建说干就干,他带着车间几名团员青年经过简单的设计后,很快就通过下料,折弯,焊接,酸洗磷化这几道工序,做出了车架子,再刷上了大红色、天蓝色、草绿色的油漆后,小童车一下子有模有样了。
紧接着王勇和张述建坐火车赶到100多里路之外的西安市,跑了好几家店铺,终于买全了小童车所需要的橡胶轮子、车把手外套、车座垫和外套等配件。他们不知疲倦连夜赶回厂里,拿到车间一组装——“嘿,很结实不说,比商店里卖的还漂亮!”
六一儿童节那天,厂团委把团员青年们自己制作的6个小童车,扎上金色的彩须,赠送给了幼儿园的小朋友们,“当时孩子们和老师别提有多高兴了!”
站在四十年后的今天,王勇为当时没有进一步把小童车这件事继续抓下去而后悔不已。“当时小童车市场需求量较大,如果当时我们团委能把生产小童车作为一个新产品,建议工厂领导立项,做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话,那今天我们厂生产的小童车肯定还在全国市场有一席之地呐!”
不过,王勇也理解自己当年和团干部们思维上的局限性:对一个远离省会大城市,地处县城边上的三线小军工企业来说,当时能获得到的市场信息太少,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有太多的束缚。
在随后的几年里,厂团委围绕工厂利用钢管开发折叠餐桌、折叠椅、大衣架等民品这个有利契机,在全厂团员青年中积极组织开展了“征集洗脸盆架和花架子设计图纸”的小发明活动,收到了30多份图纸,不过因种种原因,其中几个很有价值的设计,最后没有变成产品——王勇说:“至今想起,我都感到非常的可惜和遗憾。”
王勇至今仍记得当年开展“五小活动”时,发生的那件“尴尬”的事情。
厂团委组织开展“利用钢管搞小发明”活动,厂里有一个团支部书记用工厂的废旧钢管,焊了一些农民养猪用的猪圈门,刷上漆后,星期天带着团员青年们拉到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去卖。因为军工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都很过硬,比农民自己用木头做的猪圈门要结实得多,故深受农民的欢迎。
“听说你们团委用废旧钢管焊了一些猪圈门,在县城给农民销售?”当时的厂劳资科科长找到了王勇,“不过,你们打出的广告语‘现代化养猪需要现代化的养猪门’,有点不合适吧?”
多年后王勇回忆起这件事,发觉这句广告语的确并不是很合适,“主要是有一些夸张,没有自动化、多功能,就打上了现代化的标签”。不过,四十年前团组织带领青年朋友们在工作业务上积极创新,为群众办实事的那股热情,“我现在都很怀念”。
4 青年朋友们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四十年后,王勇依旧非常怀念过去在共青团岗位上度过的那美好时光,他说:“共青团工作非常锻炼人,那确实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朋友们那时都有着火一般的激情,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和烦恼。”
当时工厂生产的一些民用产品。
1983年春,工厂产品更新换代,建了一个大厂房。夏收时节,民工几乎都回家去收麦子了,一时间偌大的工地上,钢筋水泥的浇铸和地基土方的回填成了大问题。
一天中午,当时的徐厂长巡查工地回来后碰见王勇,告诉他工地上人手太少,工期不能耽误,要求团委组织团员青年搞一个义务劳动,尽快把挖出来的土回填进去,厂房地基和柱子的水泥浇铸不能停!
王勇发布通知以后,几十名团员青年投入到义务劳动中,不过徐厂长认为人数太少做不完工作,雷厉风行地呵斥王勇说“你没能耐,几十个人能干啥!”
下午一上班,王勇将厂长生气的事情告诉团委委员们,青年朋友们不服输的干劲上来了,认真组织了全厂几百号团员青年投入到这项工作里去,“工地上插了好几杆着火红的团旗”,“上夜班的人白天来干,上白班的人夜里来干”,“食堂科给大家送来了丰盛的免费饭菜”,王勇回忆,经过三天三夜加班加点的苦干,终于完成了任务。
徐厂长看到年轻人们激情燃烧的工作状态非常高兴,王勇也趁此机会建议,想带着大家去西安旅游一趟,厂长很痛快地就答应了。
在一个工厂休息的星期天,参加义务劳动的团员青年,就挤满了工厂提供的7辆大卡车。大家打着团旗,一路上笑着唱着说着来到西安,游览了临潼华清池和兵马俑,美美地玩了一天。
第二天下午一上班,组织部长在办公楼走廊里见到王勇就问:“听说昨天你带着几百号人,坐着7辆大卡车,到西安旅游去了?你就不怕出个事吗?你呀,太年轻了!”
王勇仍记得,当年组织部长的语气,是责备中还带着心疼和担心。
“那时大家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就像当时那首流行歌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歌词里唱的一样青春激昂”。王勇回忆,从1982年3月到1989年12月,自己在工厂共青团的岗位上干了8年时间,从干事到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其中还有两年时间在西安上大专。
在工厂党委的领导和行政的支持下,全厂团员青年们为企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厂团委多次受到了上级团委的表彰奖励,团省委授予了厂团委“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王勇也获得“陕西省优秀团干部”称号。
王勇获得“陕西省优秀团干部”的相关证明材料。
5 退休激情不减拥抱农业 发挥余热
2015年3月,王勇到了该退养的年龄。退休之后干点啥?王勇闲不下来,开始琢磨这件事。
王勇(右一)和马保良(左一)在葡萄园。
王勇遇见了一名宝鸡本地的农民马保良,马保良种了三十多年葡萄,致力于自主培育优质葡萄新品种。
参观了马保良的葡萄园以后,王勇决定与马保良一起,做好一株葡萄的成果转化。
2016年5月6日,王勇和马保良拿到了盖有鲜红公章的营业执照。
后来的几年里,种葡萄既有过丰收大卖、合作者纷至沓来的的喜人场景,也有过因阴雨绵绵导致近两万斤葡萄裂口最后烂在地里、因买到了假的生物农药险些毁了果园,以及推广不畅陷入困境的艰难……今年他们开始向农户们提供葡萄枝条,用小视频加微信文字说明的方式,指导各地的农户们育苗和种植。
从事农业推广以后,六十岁的王勇仍不忘共青团的热情劲头和服务人民的理念。截至日前,王勇向好几个定点帮扶村的驻村干部提供葡萄枝条,指导他们发展葡萄育苗和种植产业;与陕西某县妇联合作,尝试发展育苗和种植产业,希望用庭院里漂亮的葡萄架,打造出“全省美丽庭院示范村”,让农村妇女在乡村振兴路途中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年62岁的王勇表示,自己是共青团工作的老兵,希望在农业这个新战场上,仍然“激情燃烧”“不知疲倦”。
—End —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共青团新闻联播(ID:gqviewpoint)
记者|左橙 周围围
编辑|周围围统筹|陈凤莉
责任编辑:陈凤莉
来源:共青团新闻联播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