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做好“两山”理论转化这篇文章

专题党课:学习贯彻A生态文明思想,做好“两山”理论转化这篇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A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了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三大攻坚战中,防治污染是其中一战;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充分挖掘和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真正实践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论。因此,打造“两山”示范县我县有基础。但受制度政策、发展程度、功能定位、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方面也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
    一、践行“两山”理论存在的短板和薄弱环节
    打造“两山”示范县,我县虽然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受发展程度、功能定位、自然条件、政策法规等诸多因素影响,某些方面也还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一)在践行过程中主动性不够。在践行“两山”理念过程中,一些部门还处于只把保护修复“绿水青山”作为第一目标,而对于“两山”如何有效转换主动性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缺乏探索,办法不多,甚至在践行绿色生活上也没有以身作则树典范。在建立有利于“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政策方面,还没有完全破题;在推进节能交易、水权交易、排污交易、生态补偿等市场化机制建设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绿水青山保护领域的法律体系覆盖面不全面。
    (二)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进展较慢。绿色供应链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总体较小,发展质量还需提高。现有绿色产业绿色品牌主要集中在食品行业,以绿色制造引领绿色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一些工业企业在绿色设计、绿色制造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生产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
    (三)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充分。生态康养旅游要素未实现充分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低,生态旅游等投入收入过度依赖“门票经济”。在生态旅游产品开发上,森林旅游、湿地旅游、体育旅游等体验性低碳旅游产品较少,开发深度不够。新技术应用少,新业态新产品不足,游客参与性、体验性不强。生态康养、生态旅游发展还未深度融入低碳理念,低碳旅游品牌影响力小。此外,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绿色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需加强。
    (四)全民的环境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尚需加强。A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但目前从全县整体来看,因公民个体差异、宣传教育机制、市场调节机制、激发动力机制等方面尚需不断完善提升,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不强。
    二、我县打造“两山”示范县的突破路径
    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主抓手,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重点,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建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典范。
    (一)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强化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1.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两山”理念实践机制政策。一是积极探索实施有利于“两山”理念实践的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土地、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节能评估审查、生态补偿、湿地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章。三是积极探索林业碳汇、排污权、水权等交易制度改革;建立独立公正的生态环境损害评估制度,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四是健全部门联合执法、生态环保公益诉讼等制度,严格落实社情民意反映、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制度。五是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逐步尝试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
    2.进一步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推进“多规合一”科学划定并严守“三区三线”(即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建立多点多网的生态空间发展格局。
    3.要全面统筹,把“两山”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强化“两山”理论顶层设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始终把“两山”理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遵循,融入到城市开发建设发展全过程中,坚持科学规划引领,从制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到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计划中,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要素来考虑,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变成刚性约束,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内涵,融入人文生态元素,使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交融、共转化,形成叠加效应,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要共建共享,倡导全民参与,增强践行“两山”理论的主动性。实现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民共同参与,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共同创造高质量生活。在认知上,应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教育,积极宣传引导和典型示范,激发动力,形成合力,调动政府、农民、市场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全民绿色发展意识,促进全民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使越来越多人自觉投身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中来,积极参与垃圾分类、低碳出行,践行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的良好氛围,让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在实践层面,应倡导绿色生活。深入开展全民绿色行动,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化,实现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转化,让人人都享有绿水青山。因此,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社会活动、党员干部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89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