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一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就开始上学了,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学校在街的南端,我家在街的中间偏北,距学校约一里多路程。只要不是放假,每天都多次往返于这条街道,她于我太熟悉不过了。
不太宽阔的街面上开着各行各业的店铺,如,百货、杂货、布行;烟铺、理发店、药铺;粮店、豆腐坊、糕点坊;染坊、丝线坊、铁匠、铜匠、银匠等等。卖馄饨的,卖卤肉的都是挑担子游街。我一闻到卤肉担子的香味,就馋得流口水。还有银行、税务所、邮政所,无所不有,真是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我很在意这些铺面门前的牌匾,有竖的,有横的,有黑底金边的,有朱红的,其字形大都是凸起的镶边的阳文,五彩纷呈,而字体却是百花齐放,有端庄的隶书,有大气的颜体,有险峻的欧体,有流畅的行草,这些本来是镌刻在招牌上的字,却无意地刻在了我的记忆里。
福田河小镇不仅是一条商业街,同时也是周围辖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大概是1956年,镇上就组织街道居民学习普通话,具体地点在税务所的大庭屋里,男女老少都有。我和伙伴们去赶热闹,看见大家都拿着汉语拼音的小册子,嘴边反复唱着“‘玻坡模佛得特讷勒’,加油学,加油学,争取个模范真光荣,真光荣!”这样的字母歌。歌声此起彼伏,就和比赛一样,学习的热情真高啊。几十年过去了,普通话现在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普及到了平常百姓家。
街道两边的青砖墙上不时用石灰刷新一块,用红土水写上一条标语。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我的印象有:打倒地主分田地、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毛主席、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镇压肃清反革命、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等等。有一次,我们小伙伴到区公所去玩,区里的人正在用大白纸写标语,内容是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我们也不知道胡风是谁,只是感觉那白纸上写的黑字挺端正,有郑重威严的感觉。多少年后才得知胡风其人被平反的消息。
那时年幼,对标语的内容不甚理解,却对文字表象产生了兴趣,写字的人大都是小镇里的“笔杆子”,他们出手不凡,写得既端庄又遒劲,每一笔都很到位。这些牌匾这些标语成了我目光涉猎的对象,过后经常细细品味,或在书本的边角处描摹。
走到校门前,左边庄严地挂着竖式的校牌,上面用繁体楷书写着“麻城縣福田河中心小學校”,这白底黑字的油漆校牌,显示着她的尊严与神圣。是的,她就是知识的殿堂。校门过道的两侧墙上贴着校长张鸿宾亲笔书写的竖行榜文,签名的地方赫然盖上他的朱文大印,让我们顿生敬畏之情。那时候,表彰优秀学生或开除品行败坏的学生都由学校出榜,校长签字盖印公布,奖惩分明,治学严谨。在校园操场边的长墙上用大宋体写着五爱的横幅标语“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
校舍中心有一个很大的长方形院子,四角各有一个用青砖砌成的花坛,每到下课时分一些同学就围着其中一个花坛,用手指头去碰含羞草。院子坐东向西的一方是一幢五间的大厅房,门额上端庄地写着三个大字“办公厅”,两边墙壁上写着“肃静”两个大字,大有朝廷肃穆庄严的气氛,我觉得那是至高无上的领地了。学校规定学生“无事不进办公厅”,学习委员送本子经常出入例外,但是调皮同学也有机会光顾,要么“吃小餐”受训,要么受罚,一站几个钟头。
有些老师的房间,墙上也贴着一些字画,比如叶世林老师那儿就有一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对联,是用毛笔端端正正书写的,大概是叶老师是用来自勉的,警示自己要多学知识充实自己。
到了三年级,开始学写毛笔字了。写字用的是毛边纸订成的本子,有大字本小字本,大字本一尺见方,当时没有现成的墨汁,就用砚池磨墨,用的墨呢,牌子叫“金不换”或“胡开文”这些现在认为是老字号的货。我老是盼望上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大多是用来写字的。那时的课本都是楷书印刷的,课本其实就是字帖。最快乐是发本子的时刻,因为老师批阅的结果多数是“甲”或“优”等评语。这无疑是对我精神上最大的奖赏。
我儿时经常和承运兄到街坊邻里串门。北街有一位程老先生,进了他家的门,就感觉到满屋子的书香气氛。走进堂屋,天井的阳光把堂屋照得通亮,显得窗明几净。上方墙上端端正正地挂着一副松鹤长寿的中堂,中堂两侧是一副古色古香的对联,上面写着“鹏若飞行一程万里;九如创作三合六成”,小时候只知道字写得端庄好看,后来悟出老先生的雅号“鹏九”嵌在里面,是一副嵌字联。
中堂下方的香案上有序地摆放着菩萨塑像、香炉、蜡台、铜罄、老式摆钟,还有小书箱,那是装家谱的谱盒。堂屋中央是一张朱红油漆的八仙桌,光可鉴人。桌上放着果盘、茶壶、茶盅,还有一把青铜水烟袋擦得锃亮,十分雅致。两侧靠墙整齐地摆着与桌子色调一致的靠椅,靠背上镂刻着浅浅的花饰。堂屋的大小家什都搁置得井井有条。
程先生会写会画,会手上的工艺活,比如,编扎花灯、花挑、采莲船、龙船,会雕刻或泥塑,还会装帧和装裱。我仿佛记得老先生还讲过扎银针治病的事,可见他多才多艺。
我们到他家去玩,他一边干活一边教我们,比方扎六方宫灯,有这几个步骤:先备好蔑条蔑丝、皮纸、彩纸、干稀适度的面糊,还有铁丝、灯托等等材料。然后按灯笼的大小方圆的尺寸下料,包括蔑质材料、彩纸尺寸都要精准,做到心中有数。接着,就是根据灯笼的构造用皮纸结扎骨架,要紧固,不让它变形走样。再次,就是糊彩纸,使之绷紧而平整。待灯面的粘贴部分晾干,最后用彩笔在各个侧面写上吉祥如意的词句,或画上花草虫鱼加以点缀。举一反三,扎其他的灯笼方法步骤基本相同,走马灯要复杂一些,花挑龙船就更繁复了。 承运兄比我更感兴趣,心灵手巧,扎的走马灯、花挑都别出心裁,样式新颖独特,都很精致中看。
老街中段有一条向西的通道娄家巷。巷口住着刘大爷,他的孙子刘宗基与我同学。我喜欢去他家玩,看他怎样画画。他一边画一边讲,比如,松树先勾勒树干树枝,然后点松针,松针有稀密之别,稀处愈稀,密处愈密;密不透风,稀可走马。画柳树、竹子,花草等等,常用这个技法。然后用中国画的颜料着色,国画颜料是属于矿物质的,不同于水彩、水粉的化学颜料。他当时是搞连环画创作,内容是反映农业合作化的。他还编写过《农民三字经》供家乡的百姓扫盲识字使用,其中开篇一句是“毛主席,共产党,为人民,求解放。”
有一次,他放下手中的画笔,给我讲述了小时候拜师傅学画画故事,师傅要他一笔画成一个鸡蛋,还有不用尺子画直线条,他都画得很好,师傅就收他为徒。他是当年麻城县的画家。
后来,他的孙子刘宗基继承了爷爷的技艺,成了福田河地方的民间艺人。
在老街南头的道士岭有我小时同学傅良成,从小喜欢画画,后来他以画画、雕刻、塑神像等等为职业,多年不见,早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艺人。
老街北门楼子旁边,有一个中药铺面,也是一家李姓人氏,老先生儿子李东柏比我小,是我儿时的伙伴,他从小聪颖好学,爱好广泛,尤其擅长书画。
小时候学知识技能容易些。后来我业余时间也画一些工笔画,如,《天女散花》、《四喜图》、《八骏图》、《寿星图》、《松鹤图》等等,加以装裱,自我欣赏或作为应酬礼品。
北门楼子再往北几家,街西面有个江家的百货铺子,他家门口有别于其他人家,进店铺要上几层台阶,街坊们习惯地称他家为“高坎”。江先生瘦高的身材,是生意人,会经营商务,举止言谈,轻言细语,文质彬彬。他当时是老街私营工商业的代表人物,负责上传下达,我家与他是同行业且为至交。
一到年关,小年以后几天,我几乎每天都要上他家玩,这段时间是江先生一年最忙的,俗话说“乡下忙八月,城里忙腊月”,可不是嘛,他生意之外还要加一“忙”,因为写得一手好字,还要忙着给街坊乡亲们写春联。
我去了就帮他打下手,比如铺纸、磨墨,他一边写我一边牵着对联向前平移,不这样,新写的字墨水就会流淌,写好以后要平放晾干。
我面对面地看着他从裁纸到叠字格,到书写完成的全过程。叠格子有技巧,五字、七字、八字、九字乃至十三字联等,都一律对折,写的时候,偶数联字写在格子里,奇数联字写在折线上。若是行书、草书,写的时候打破格式束缚,自由挥洒,疏密相宜,整体把控,恰到好处,那就是较高的水平了。
他写对联内容娴熟于心,写起来心手双畅,字体端庄大雅,看他写字是一种很奢侈的享受。那一副副新写的春联散发着翰墨的清香,沁人肺腑。那红色喜庆的氛围足以使我陶醉而流连忘返。
我家是开百货铺的,进的大都是琳琅满目包装精美的汉货。香烟盒里都有画片,一套一套的,比如,《红楼梦》《西游记》等等,那些多彩的画片本来很美,加之它有故事性,我喜欢收集起来,很可惜没有保存到现在,不然也是价值不菲的藏品。那些精美包装承载着优秀的中国文化。
虽然是私商,也有统一的税务发票,有私营工商业主的图章。上面刻写的是我父亲的铺面号“李安记”,我喜欢把那枚椭圆形的图章蘸上印泥,偷偷地戳在空白发票上,发票上便显示大红正楷的字样,太可观了。这个印章是我承树哥哥的舅舅黄忠谋刻的,他有一个修理钟表、刻写图章的铺面,手艺熟练精巧,我爱看他刻章。
我父亲和哥哥生意有时忙不过来,便教我开发票,我欣然从命,且乐此不疲,因为我可以掌管大印,以此为快。虽然是涂鸦之笔,有时候也得到客人随意的夸奖,心里便有了一种莫名成就感。从玩印章开始,后来便学着刻印章,刻用于自己书法作品的一些篆章,还刻过迷信用的圆圆的字数很多的“往生钱”章。
那时很幼稚,曾经由刻章联想到将来,要像毕昇一样搞印刷,做梦也没有想到,今天在我的女儿家,电脑复印就在身旁。
我父亲和哥哥做生意,他们用的流水账本是用泛黄的毛边纸线装的。账本封底贴着税务局发行的印花税票,并且押盖税务局的蓝印。对私商管理很严,以防偷税漏税。对资本家和私营工商业的政策是利用、限制和改造。他们都使用毛笔按竖行记账,非常严谨认真。
我哥哥精于商务,他以私商的身份被供销社吸纳为“社干”,担任会计职务。他打珠算非常熟练精准,是福田河供销系统首屈一指的,每月盘存结账,报表纵横结果完全契合。他做生意、打珠算、做账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务实作风对我有很大影响。他写的毛笔字像他做人一样端端正正。
虽然时光走过了六七十年,但儿时的生活情景记忆犹新,像是昨天发生的一样。我与童年的一些伙伴喜欢文字写作、书法绘画,手工雕刻等等,这些都得益于老街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与人文环境,她就是孕育老街儿女文明的摇篮。
二零二零年六月十五日
【作者简介】李承元,1944年生,湖北麻城人,1963年麻城一中高中毕业后,插队落户务农,1979年受聘于福田河双庙关中学任教。业余爱好写作与书法。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8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