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区财政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关于X区财政经济发展情况的专题调研报告
    根据2023年度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区人大财经委、预算工委组成调研课题组,在常委会分管副主任的带领下,先后走访区发改委、区经委、区财政局、区统计局、区科委、区审计局等单位,对本区2020年至2022年期间的财政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对统计及相关经济数据汇总整理;结合X区“十四五”部分专项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经预算工委、财经委的研究讨论后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主要数据
    1.财政主要数据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20年220.62、4.8%;2021年250.1亿元、13.4%;2022年221.31亿元、-11.5%。税占比2020年、2021、2022年分别为84.38%、80.27%、75.73%。
    全区政府基金收入执行数:2020年71.36亿元、2021年153.39亿元、2022年197.16亿元。
    全区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执行数:2020年2.73亿元、2021年2.03亿元、2022年1.6亿元。
    2.经济主要数据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可比):2020年预计6.50%、实际完成4.0%;2021年预计7.0%、实际完成7.0%;2022年预计6.5%、实际-4.0%。
    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2020年600亿元、增幅6.8%/201亿元、增幅22.2%;2021年605亿元、增幅总量与上年持平/205亿元、增幅2.38%;2022年515亿元、增幅-16.10%/170亿元、增幅-18.4%。
    全区商品销售总额/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2020年2640亿元、增幅0.4%/605亿元、增幅-5.30%;2021年2936亿元、增幅10.20%/655.5亿元、增幅8.4%;2022年2660亿元、增幅-10%/611亿元、增幅-8%。
    全区出口总额:2020年超1950亿元、1.60%;2021年2030亿元、4.1%;2022年2250亿元、10.8%。
    (二)财政经济发展取得的绩效
    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和X市委书记相关要求,大力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加快建设“三先走廊”,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力推长三角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九城市R&D投入强度从3%提升到3.55%,远超全国平均水平;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增长1.6倍,占全国1/9,占全球2.85%;GDP占全国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及进出口额均占全国1/8,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占全国1/5以上,“三先走廊”策源地X财政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丰硕。
    1.财政发展主要成就
    (1)强化部门预决算管理,提升财政预决算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一是各预算单位对本部门预决算数据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建立预决算报告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健全预算与决算相互约束、相互衔接的协同机制。二是进一步强化预算刚性约束,大力推行“零基预算”理念,制定部门预算调整调剂管理办法。三是不断完善协同理财机制,依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运用技术手段提高协同理财部门工作效率。四是积极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进一步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支出的预算约束.探索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化,开展各类项目成本绩效分析工作。
    (2)强化预算绩效管理,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一是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实现预算绩效“五环节”深度融合,制发《关于开展预算项目事前绩效评估的导则》,实现绩效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建立“决策有评估、编制有目标、执行有监控、完成有评价、信息有公开”五位一体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三是构建“2+X”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指向明确、细化量化、合理可行、相应匹配、动态调整”原则,制定可量化可实施的绩效指标。四是建立绩效结果与预算管理相挂钩的结果应用机制,将绩效结果与政策调整、绩效考核以及部门项目预算总额“三挂钩”,形成“评价、沟通、整改、反馈”良性循环。
    (3)强化统筹财政资源,保障重点工作开展。一是完善“三本”预算统筹调控机制,做好预算统筹调控工作,全力保持财政收支动态平衡,在财政紧平衡的情况下,确保“三保”和重大民生方面的支出。二是优化支出结构,统筹谋划财力,保障本区重大项目支出。认真做好政府投资项目的推进协调,全力保障X枢纽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三是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效能。全面推进暂存款项清理工作,完善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切实盘活存量资金,有效提高财政资金效能。四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机制,制定X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公物仓制度,建立线上和线下公物仓,实现对长期低效运转、闲置国有资产的统一管理、调配和处置,有效解决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难的问题。
    (4)强化财政管理体制,提升财政管理水平。
    一是探索实施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实施对预算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入跨年度管理模式,将执行监督、绩效评价等纳入管理流程;完善对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流程,建立责任追究和问责机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二是积极探索完善区、街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科学合理界定区与街镇的支出责任,进一步加大镇级(园区)财力倾斜,增强基层财力保障能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三是成立街镇科归口管理街镇财政,制定《X区街镇(园区)绩效考核办法》,全面考核基层财政预算管理等方面情况,切实提高基层财政管理水平。四是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规范政府举债融资行为,严禁各类违法违规变相举债。建立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能。优化专项债券资金投向,积极发挥专项债券对重大规划的支撑作用。
    (5)强化财政透明度,形成监督合力。一是完善预算公开考核机制,推进预算公开平台建设,大力推动重大政策和项目绩效目标、绩效自评以及重点绩效评价,将预算绩效管理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畴,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二是压实预算主体责任,保持同节点、同框架、同口径公开财政信息。三是方便获取路径,优化预决算、地方债等关联信息排序检索,完善政府采购、财会管理、企业融资信息公开,提高公众查询体验感,通过公开监督激励预算部门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理念。四是推进财政一体化系统建设、实施、应用,构建完善防控预算管理运行风险、廉政风险的全方位监督体系。
    2.经济发展主要成就
    (1)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稳健。2021年以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项目199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20年的4072.65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4496.90亿元,前景向好。“6+X”战新产业领域引进一批重大项目,补链强链集群建设成效突出,三大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业)、六大新兴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绿色化“双转型”加速推进。推进规上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截至当前,完成评估企业628家,其中规上企业581家,成绩领跑全市。支持企业加强技改,实现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壮大。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经历波折后已经呈现向好趋势。持续提升工业节能降碳水平,单位工业增加值节能降碳下降幅度从2021年的上涨2.6%到2022年下降4.5%。
    (3)创新动能稳步增强,创新型经济发展活力不断释放。2022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5.38%,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595家,总量位居全市第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75家,数量位列全市第二。院士(专家)工作站蓬勃发展期,现有院士工作站6家、专家工作站75家,2022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名单中,X有7家建站企业的10个项目获奖,2021-2022年度X有33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4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两个项目获得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数量排名全市第二。
    (4)科创驱动的效应持续显现,核心技术突破攻坚“卡脖子”难题。2022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2041.08亿元,率先完成千亿级目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含相关产业)实现工业产值221亿元,实现汽车销售109亿元;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12.4亿元;新材料产业集聚实现规上工业产值399.2亿元。在集成电路领域,450毫米集成电路用晶体生长系统、全球最先进的ALD光伏工作母机、ARF/KRF高端光刻胶核心技术等,在“缺芯”寒潮下扛起国产替代重任;在生物医药领域,生物节律紊乱体细胞克隆猴技术领跑全球,同联制药1类抗生素新药可利霉素正进行降低新冠病毒复制率等临床试验,瑞钼特高端影像CT设备球管用钨铼合金靶材填补国内空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打造低轨道、高通量多媒体卫星网络产业集群,成功发射“X号”和“G60号”等实验卫星并组网,加快实施“G60星链”计划,成为全球三大卫星互联网之一。
    (5)城市界面最新讲话系列、品质持续提升。围绕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加快推进X枢纽、轨交12号线西延伸工程、功能性场馆设施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持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补齐民生短板,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了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加快生态网络构架体系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超19.12%,位列全市第二;水环境质量快速改善,地表水达到或好于三类水体比例目前已达到89.3%;大气常规污染物年均浓度指标稳中向好,PM2.5、PM10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SO2、NO2、O3、CO已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财政发展方面
    1.财政进一步增收面临不确定性,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系列稳经济接续政策出台实施,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发展动力,巩固经济稳定恢复态势,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恢复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投资项目接续不足,消费恢复动力依然偏弱,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财政可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不尽如意,工业税收增长长期徘徊波动,地方财政收入中房产业税收和非税收入所占比例仍然较高,财政收入持续增长需要进一步拓展外延、夯实内涵。
    2.财政收支“紧平衡”矛盾持续加剧,民生和重点领域投入等刚性支出需求加大。当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爬坡过坎”阶段,各领域对财政资金的需求大幅增加,区镇间财力紧平衡问题依然存在,浦南浦北区域发展不平衡,个别镇保障能力有所下降。“十四五”期间,将陆续建设X枢纽、12号线西延伸、沪松快速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持续引进高品质的教育、医疗、文化资源,项目建设支出和人员经费支出大幅上升,亟需大量财力的支持,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将不断接受严峻考验。
    3.管财理财水平需进一步提高。财政财务管理中依然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主要是: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管理中,存在过紧日子思想不牢、项目储备机制不完善、项目未按轻重缓急排序、资金使用效益仍需提高、财务资产管理基础尚需加强等问题。部分债券项目前期申报手续审核把关不严格、项目执行中统筹力度不够、部分债券资金支出进度较慢等问题依然存在。相关制度制定存在滞后性,重大财政支出、集体土地入市等重要领域亟需出台符合X实际的制度文件。制度执行,预算刚性约束,扶持资金管理,政府采购监管等有待进一步加强、强化、优化和深化。
    4.政策措施集成的效应有待进一步发挥。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新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户数快速增长,企业工业税收增长受到一定影响,同时部分企业享受政策后外迁降低政策措施的绩效。房地产税收在第三产业税收中占有重要比重,受疫情和政策影响,新房销售波动,存量房销售下滑,直接影响房地产税收。国有企业运营水平和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地方财力贡献度有待进一步增大。
    (二)经济发展方面
    1.国内经济呈现回升向好态势,高质量发展需付出更多努力。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以居民消费和民间投资为代表的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问题凸显,内需潜力有待释放;部分以代工为主的外向型制造业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产能开始转移,项目投资、产值增长、外贸出口等指标面临严峻的压力;投资项目接续不足,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小,助企纾困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需付出更多努力。
    2.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与高精尖产业发展结合需进一步加强。企业创新成本依然偏高,应用场景开放与企业发展需求错位等问题有待破解。科技优势有待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6+X”产业等高精尖产业规模效应、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需要在促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实现规模化经济效益上持续发力。区域产业协同存在不足,龙头企业比例较低,绝大部分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部分项目阶段一期投入使用,龙头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引领带动效应和贡献效应尚未得到全面释放。人才评价标准和方式还需健全,试错容错纠错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雷同,招商内卷现象严重,现有的产业政策支持力度与周边区域相比较弱,对增量项目招引较为不利等。
    3.产业用地资源瓶颈逐步显现,产业政策需进一步优化。相对于制造业项目引进的速度以及存量项目发展速度,产业用地资源供给瓶颈问题已经显现。当前减量化任务艰巨,存量盘活再利用周期长,收储与出让价格倒挂严重导致盘活资金压力大,难以在短期内出形象、出效益。大量存量厂房资源掌握在私人业主手中,产业配套和管理水平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需求。
4.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财税增收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79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