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亮点与不足(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简短)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亮点与不足(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简短)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3例4,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P15“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分一分、说一说、填一填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渗透模型化思想,体会所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除法算式,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跃课堂氛围

师:大家去过四川吗?它是咱们中国的一个省,它有一个美誉,叫“天府之国”。四川有一种世界稀有的动物,也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大家知道是什么动物吗?

学情预设】大熊猫。

师:大家的知识真广泛。那萌萌的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呢?

【学情预设】竹子,竹笋

师:大熊猫最爱的就是鲜嫩的竹笋了。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一些新鲜的竹笋。你能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大熊猫吗?[板书课题:除法(1)]

二、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课件出示教科书P13例4。

师:“平均”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就是要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一样多。

师:请用自己手中的小棒代替竹笋,书本代替盘子,摆好4个盘子,平均分一分,看每个盘子里放几个。

教师在巡视中观察学生的不同分法。

师: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分法?

指定学生分享自己平均分的过程,表述自己分得的结果。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同时课件出示结果。

三、自主尝试,表征突出含义,介绍除法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情预设】有的学生无从下手,有的会想到用学过的方法表示。12分成3,3,3,3;12-3-3-3-3=0。有的预习过或见过除法,有一定的经验,但对概念还是模糊不清的则会尝试12÷3=4或12÷4=3。

教师组织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所写算式的含义,板书学生有代表性的表示方法,在学生选择不同表示方法时,及时评价与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因为表述方法的不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是否有统一的方法来表示平均分。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师:大家的方法各种各样,而且有的方法如果不加以说明,别人都看不明白,怎么办呢?

【学情预设】选择统一的方法来表示。

师:在数学上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这样的一种表示方法——除法。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J.H.Rahn)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板书除法算式:12÷4=3读作:12除以4等于3。

除号

师小结:“÷”是我们学习的新的运算符号,叫除号,表示平均分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用一个算式来表示。12表示的是要平均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4表示的是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3表示的是分得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此算式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中12、4和3分别表示的是什么?

【学情预设】12表示一共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放到4个盘里,3表示每盘放3个竹笋。

【设计意图】把除法算式与平均分竹笋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除法的含义。让学生经历除法的建构过程,感受学习除法的价值。通过明确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强化对除法含义的理解。同时解除学生对“12÷4=3”与“12÷3=4”这两个算式的疑惑,有助于学生根据题意选择合适的算式表达。再次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通过相关数学历史的渗透,增强学生学习除法的兴趣。

师:了解了除法,接下来我们读一读下面的除法算式吧!

课件出示教科书P15“练习三”第1题。

学生自主读一读。教师指定几名学生读一读。

【设计意图】及时对新授内容进行巩固,加深印象。题目中出现了7÷7=1,让学生初步感知除法中被除数和除数可以是相同的,结果是1。

四、多次实例练习,加深对除法的印象

1.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第1题。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信息?

【学情预设】有15条鱼,要平均放到5个盘子里。

【教学提示】要让学生体会为什么用连一连。感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定,并不是随意的。师:现在没有实物,你该怎么去解决呢?

【学情预设】圈一圈。

师:几条鱼圈在一起呢?题目中有明确指示吗?

【学情预设】没有。圈一圈不能很快知道几条鱼该圈在一起。这时候选择圈一圈不好,我们应该选择连一连。

师:独立完成,并根据自己分得的结果完成下面的算式。

指定一名学生说出自己的解答思路。并说一说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师: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可以用“15÷5=3”这个除法算式来表示呢?

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再次回顾平均分活动。这一课时都是以“等分(分配)”进行除法意义的教学。等分活动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还是很容易跟“包含”混淆。在这里学习除法意义的同时,复习之前的“包含”的方法,再次体会“等分”和“包含”的区别,有助于后期的学习。

2.完成教科书P13“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间互相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学情预设】先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然后根据分得的结果完成除法算式,并说一说除法算式中的数各表示什么,巩固除法的含义。

3.独立完成教科书P15“练习三”第3题。

同桌之间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促进,互相纠正。

请学生表述,其他学生注意倾听和补充。

【设计意图】巩固对除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同时这一题也完成了从实物表征到图形表征的递进,既达到了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又为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时运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提供了样例。

五、课堂小结

师:谈一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这种表示方法好吗?好在哪里?

?板书设计

除法(1)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12÷4=3

骪u003c/span>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灵活应用平均分的基础上提问“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除法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是重点,这一课时主要是理解除法算式。学生有出现关注算式的计算而忽略它的由来的问题,需要加以引导,先平均分,再来写算式,最后语言表达。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4例5,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明确平均分的包含情况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2.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除法的含义,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除法概念,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圆片20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铺垫新课

师:老师手中有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看看我是怎样分的。

【学情预设】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

师:分给了几个同学?

【学情预设】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到2个小圆片,可以分给4个同学。

师:把刚才分的情况同桌之间再来说一说。[板书课题:除法(2)]

【设计意图】由简单的、有提示性的问题引入,采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为学生设计了中间问题,起到了桥梁、铺垫的作用,为学习新知打下了基础,并为学生顺利解决后面的问题提供了保障。

二、动手操作,引出表示方法

课件出示教科书P14例5。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要求能放几盘。

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

【学情预设】每个盘里面都只放4个竹笋。

师: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操作,并与同桌说一说操作过程和最后的结果。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4个4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明白该活动也是平均分的活动。因为已经有了用除法运算表示平均分的经验,所以首先分析活动是属于什么活动,学生明白后会直接想到,这个平均分的活动是不是也可以用除法运算来表示。

三、建立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师: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用什么算式表示?

【学情预设】除法算式。

师:尝试着写一写。

【学情预设】20÷4=5;20÷5=4。

师:20÷4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

师:那20÷5表示什么呢?

【学情预设】一共有20个竹笋,平均分成了5盘。

师:“平均分成5盘”是已知的,还是要求的?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成5盘吗,还是这个“5”是我们分完后才知道的?

【学情预设】是我们把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最后才知道分成了5盘。

师:那用“20÷5”来表示“20个竹笋,每个盘子放4个”(加上手势),这样列式好吗?

【学情预设】不好。用“20÷4”会更好。

师:“5”表示什么?

【学情预设】“5”表示能分成5盘。

师:真厉害!通过大家的努力,终于把这个平均分的活动用最合适的除法算式表示清楚了。那就是20÷4=5。(板书:20÷4=5)

师:这个除法算式能完整表示平均分的过程。(边引导学生说,边指算式,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大胆尝试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平均分的活动。在列式的过程中很容易写成两种形式。利用好两个算式,借助情境图,产生冲突,动手操作,使学生明确:应将结果写在等号右边,即20÷4=5。

四、介绍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结合这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被除数、除数、商是什么?

板书:20÷4=5

螃螃骪u003c/span>

被除数除数商

【学情预设】被除数是总数,除数是每几个为一份,商是分得的份数。

教师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

师:如果我想把20个竹笋,每5个放一盘,能放几盘?

【学情预设】通过例题的学习,模仿例题的样子,选择摆一摆、画一画的方法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师:列出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并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情预设】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20÷5=4。被除数÷除数=商。

【设计意图】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建立平均分的包含活动与除法算式之间的联系。结合情境让学生尝试归纳被除数、除数和商可以是什么,初次尝试抽象归纳,有了一定印象后,后面会用更多的经验验证学生的归纳,同时从概念出发潜移默化地分析,让学生对这一类题有归纳的意识。

五、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讨论。

分别说一说每个除法算式中的各个数的意义。

【设计意图】对新知及时巩固。

师:三个算式中的被除数为什么都是12?

【学情预设】一共有12个小圆片,是把12个物品拿来分。

师:除数表示什么?那商呢?

【学情预设】除数都是表示每份几个。商表示最后分得的结果,即分成了几份。

师小结: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其中,这个总数就是除法算式里的被除数,每份几个就是除法算式里的除数,分得的份数也就是最后的结果,是除法算式里的商。

2.完成教科书P14“做一做”第2题。

(1)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2)指名学生回答,及时纠错。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上节课通过平均分的等分活动建立了除法与平均分的联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动手操作,明确包含也是一种平均分活动,同样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学生在根据平均分的包含活动写除法算式时,会有冲突,写成20÷4=5或20÷5=4。我借助情境图让学生动手操作此过程,分析并处理了该问题,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怎么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结果应该写在等号的右边。在理解的过程中建立平均分和除法的联系,养成规范书写的习惯,同时为以后分析数量关系打下基础。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