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德育全息化创新实践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德育模式,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红色基因传承方式,让固化、传统的红色德育破除僵局,“全息呈现”,这一举措顺应时代发展、符合教育要求、满足学生需要,有效地提升了红色德育的亲和力、针对性。红色基因的传承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随着“元宇宙”等新概念的提出,红色德育与新技术的融合未来可期。
提升中小学生红色德育的实效性,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近年来,临沂市教育局以创建“山东省中小学传承红色基因示范市”为契机,以弘扬沂蒙精神为主线,实施德育创新,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德育品牌。但是,由于红色资源分布不均衡,很多中小学开展红色德育的基本条件得不到保障。传统的德育大多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互动和体验,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导致立德树人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红色德育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如何利用5G、AR、VR、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实现红色德育资源共享、方式升级、吸引力提升,成为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对此,我们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
一、巧用多媒体,让课程思政“红起来”
传统的红色德育課堂,内容多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形式仍是“你听我讲”,学生参与度较低,教育效果非常有限。多媒体融合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和影片等多种信息,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重要载体。巧用多媒体,有助于增强红色德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引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起到优化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目的。
1.开发思政微课
微课集文字、视频、音频为一体,操作性强、成本低且形象生动,备受青少年喜爱。如由共青团中央制作的“青年大学习”网上学习活动,每周一期,每期10分钟,采用短视频的方式,一问一答,解读A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项学习活动,给了我们很多灵感,我们依托“红领巾讲红色故事”宣讲活动,组织全市中小学生人人讲红色故事,经过学校、县区层层选拔,共遴选录制1,700多节“红色故事”市级微课,按照不同学段进行分类,形成“思政十分钟”网络资源包,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政教育课程,作为中小学生开展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拍摄微视频的过程,学生自己搜集素材,自己编辑文稿,视频的拍摄和剪辑也都参与其中,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红色教育。
2.拍摄红色微电影
临沂市河东区前河湾村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也是华东野战军的诞生地,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长期在此战斗和生活。我们深入挖掘这一段历史文化,从中小学生中海选演员,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先后拍摄了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主题的《海棠花红》、以战邮精神为主题的《信》、以群众支前为主题的《一棵核桃树》等“沂蒙红”微电影三部曲,作为思政课数字资源供师生使用。其中《信》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佳剧情短视频奖,《一棵核桃树》获亚洲微电影协会2020年短视频竞赛最受欢迎短视频奖。针对幼儿红色教育资源短缺的现状,我们开发了《新四军在沂蒙》系列数字绘本,补齐了学前儿童接受红色教育的短板。这套绘本在实验区红色教育现场会上面向全国推广,还被带到了对口支教的重庆市城口县,实现了“沂蒙精神”与“红岩精神”的“碰撞”,引起了强烈反响。
3.开设数字公开课
2021年7月2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了临沂市以“红色沂蒙”艺术党课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新闻。“红色沂蒙”艺术党课综合使用情景剧、话剧等艺术手法,运用演讲、舞蹈、歌唱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在沂蒙大地扎根、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进程,讴歌“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课堂上,借助道具、灯光、音乐、视频的使用,营造出声、光、电全媒体,视、听、触多感官的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让红色种子在学生心中扎根发芽。7月8日,该课程在教育部教材局、课程教材研究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主题党日联学联建会上展示,被确定为临沂市红色德育数字公开课。
二、借助互联网,让红色资源“动起来”
临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但物质性红色资源大多地处偏远地区,分布较为零散,加之近几年受疫情影响,难以满足学校德育需要;精神性的红色资源多为文本事迹,呈现形式较为单一,且缺乏情景体验,与当前青少年学习生活相离甚远,难以产生价值认同。为此我们通过“资源上网”“课程上云”“活动上线”三条途径,让红色资源“动起来”。
1.资源上网
我们的做法是充分借助互联网的传播优势,把红色遗迹、红色故事、红色音乐、红色影视搬进校园、搬上课堂,搬到师生家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62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