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2
2.科技创新进取足音响彻大地 5
3.不断开辟科技体制改革新境界 8
4.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11
5.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数实相融 17
6.统筹教育科技人才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21
7.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 24
8.在服务科技创新上发挥更大作用 26
9.找准科技金融结合点 30
10.进一步完善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34
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此,xx必须紧紧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坚持科技为先,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和中坚作用,助力特色科技强省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切实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助推全省高质量发展。
构建科技创新新机制。一是健全鼓励支持前瞻性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xx应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服务地方需求和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从创新链的最前端做起,强化基础研究,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二是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治理机制,建立以知名工业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切实将技术、资源和人才优势结合起来,推动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效衔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增强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着力发挥政府积极作用。各级政府要做好科技创新领域的统筹协调工作,完善科学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制定更加人性化的、且更为可行的扶持政策,鼓励广大科研人员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打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生态创新环境,营造鼓励基础研究、崇尚科学、探索真理的浓厚社会氛围,为全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优良外部环境。
培育科技创新新平台。一是重点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特别是要加强中低品位磷矿及其伴生资源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药用植物功效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争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二是着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依托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紧紧围绕健康医药、现代能源、现代化工、先进装备制造、基础材料等工业经济领域,培育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具有较强科技研发实力的新型研发机构,切实提升全省工业企业研发能力。三是适当赋予研发团队自主权。出台科学可行管理办法,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赋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以及新型研发机构一定程度的技术成果所有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等相关权益,释放全省不同类型研发团队巨大的科技创新活力。
打造科技创新新主体。一是发挥知名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突出工业知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xx具有较强竞争力、市场影响力和研发能力的工业知名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尤其是工业知名企业聚集,将工业知名企业打造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认定管理工作,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基金,切实补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不同类型中小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要素上的短板弱项;围绕供应链合作、研发能力互补、数据共享、股权投资、人才交流打造等方面,推动行业知名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之间形成互动发展格局,鼓励专精特新企业积极融入行业领军企业价值链,成长为相应领域的“技术先锋”。三是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要着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全力打造具有世界水准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水平创新团队,力争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
科技创新进取足音响彻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对科技工作者寄予厚望:“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0余年来,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深入基层一线,把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把心血和汗水倾注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面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一重要使命,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挺膺担当、踔厉奋发,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和只争朝夕的责任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破解发展难题,勇攀科技高峰,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亮精神火炬,以科学家精神照亮奋进新征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心怀大我、心系人民,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克服一个个极限考验,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我国几代科技工作者通过接续奋斗铸就的“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国特色创新生态,成为支撑基础研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自觉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牢固树立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和信心,扣好学术生涯“第一粒扣子”,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为科学技术进步、人民生活改善、中华民族发展继续释放光热。
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让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飞向“货架”。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化转型在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为此,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一方面,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米”,围绕“建圈强链”的产业发展需求,破解中小企业无力建设平台,高校、龙头企业不愿开放平台的困境,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另一方面,建立知识产权市场化机制和转化运用工作机制,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厚植创新沃土,让创新人才的“根系”更加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科研攻关松绑助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激发。当前,要继续倡导用人单位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树立勇担使命、潜心研究、创造价值的激励导向,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更好激励广大科技人员各展其能、各尽其才。
去年,针对青年科技人才成长中的烦恼,科技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的通知》,通过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等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要主动靠前为科技工作者排忧解难、松绑减负、加油鼓劲,关注他们的所思所盼、解决他们的所急所难,当好他们成长成才的知心人热心人引路人,激励他们坚定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自觉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担当作为、贡献力量。
不断开辟科技体制改革新境界
近日,科技部等12部门联合印发《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加快推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以支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这既是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积极落实,也为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以及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了总体思路与实施路径。
近年来,我国锚定科技强国建设和科技自立自强,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新时代背景下,面向高质量发展,更要全面把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与艰巨性,科学统筹、系统协调体制机制改革所涉及的相关核心要素,增强各项要素的协同联动,形成驱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于局部而言,着重推进数据、人才、制度、市场、技术等各类创新要素内部的资源优化配置与整合重组至关重要。于整体而言,要着重推进数据、人才、制度、市场、技术等各类要素之间协同创新,强化优势互补,充分激活和释放各类要素创新潜力,形成改革发展合力。
科技创新关涉政府、科技企业、金融机构等多类主体,不同主体在资源配置、市场占领、技术体系、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比较优势不尽相同,如何更好地扬长避短,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统一思想、统一原则,但并非要求模式、目标、流程完全相同,应充分兼顾科技创新所关涉各类主体的自身特质,依据比较优势进行差异化定位,从要素配置、发展方向、发展模式等方面凸显差异性,结合科技创新态势推进改革,力求实现体制机制改革效益最大化。要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等主体之间的定位差异,推动实现体制机制改革的不同路径、一体发展,善用“长板理论”,以优势为带动,平衡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与落地实施、先行先试与全域布局,着力打造推出一批创新能力突出、行业地位超群、竞争优势显著的高水平、专业化、领军型科技创新主体,推动提升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
科技创新本身具有发展性、动态性与变迁性,其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制度等要素也都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相关政策体系也通过与时俱进地动态调整,以适应和支撑科技创新发展进程。围绕体制机制改革,精准研判、准确预测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向,一直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政策制定与调整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全局高度出发,对国内国际科技创新所处历史方位与发展趋向进行系统审视与整体把握,指导科技创新领域敏锐感知和捕捉体制机制改革机遇,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同时,紧跟行业发展趋势,不断开辟体制机制改革新境界,打开科技创新提质增效扩容新局面。今后,面向科技创新新需求、新使命、新目标,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应继续坚持和弘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品格,力求做到先知先觉、先行先试,重视成功经验和创新推广,通过及时调整政策布局、优化政策体系,保证科技创新领域始终占据前沿、赢得主动,以期立足新方位、适应新形势、激发新可能、完成新任务。
全球化背景下,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世界性、时代性特征,在国内国际双重视野下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就科技创新主体而言,要积极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科技创新竞争与合作当中,利用全球化带来的科技创新机遇,在国际科技竞合中锻造自己。要有效利用我国的人口红利、市场红利和技术红利,同时善于利用流通于国际市场的先进生产要素,把握好全球化为我国科技创新带来的重要契机,加大走出去步伐。另一方面,就政府而言,应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不断扩大对外开放,通过“引进来”打造优化国内科技创新竞争环境,面向“走出去”提升科技创新作为中国对外战略合作、投资选项的权重,形成顶层统筹、手段先进、运转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作为有色金属技术研发领域的国家队,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有研)在全党开展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坚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力,坚定不移走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道路,为推动有色金属领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贡献力量。
接续奋斗,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中国有研成立于1952年,伴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走过了70多年辉煌历程,出色地完成了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稀有金属研究开发时期(1952—1962年):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分落后,在这样的背景下,1952年,中国有研的前身有色金属综合试验所成立了。1958年,受冶金部委派,试验所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成功开发出64种有色金属分离提取工艺,奠定了我国有色金属工程技术体系基础。
稀有金属工业化时期(1963—1977年):1964年,在国家“三线建设”背景下,中国有研成建制输送1700多名科技人员和4200多台套大型设备仪器,组建、援建了宝鸡有色、宁夏有色等11家新中国第一批有色金属企业和科研院所,成为当时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支撑。
有色金属科技现代化时期(1978—1999年):中国有研先后为攀枝花、包头、金川等国家重大资源工程提供关键技术保障。其中张国成院士相继成功开发的“三代酸法”工艺,一举确立了我国稀土工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在集成电路方面,中国有研先后研制出我国第一根直径6英寸、8英寸、12英寸硅单晶,并成功培育大型科研院所首家上市公司——有研硅股,树立了科研院所转制改革的成功样板。
有色金属高科技产业化时期(2000—2017年):2000年后,中国有研正式转制为中央直属科技企业,相继孵化成立了有研亿金、有研稀土、有研粉材等一批科技型企业,正式走上了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道路,长期积累起来的科技创新软实力迅速转化为效益提升发展的硬实力。
价值型高科技企业集团化时期(2018年至今):2017年12月,中国有研改制为国有独资公司。以技术保障和关键新材料保供,保障和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顺利开展。黄小卫院士领军开发的稀土清洁冶金新技术,引领稀土行业绿色发展;突破先进制程集成电路用硅单晶、高纯金属靶材制备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为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总结经验,为科研院所转制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有研方案
70多年来,中国有研在不断取得历史成就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创造积累宝贵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中国有研非凡历程的结晶,是一代代有研人攻坚克难制胜的法宝。这些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也必将彰显出巨大生机活力。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70多年来,中国有研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必须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细化固化融入到集团改革发展各环节中去,确保集团创新改革发展行稳致远。
二是必须牢记“国之大者”。70多年来,中国有研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同行、与时代同向。国家有需要,中国有研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并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对“国之大者”了然于胸,做到心中有数,忠诚践行国家战略,全力服务国家需求,勇当党和人民可以信赖、可以依靠的央企力量。
三是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中国有研转制后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我们充分认识到,不仅要依靠自身积累发展企业,而且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采用高新技术与资本等有效结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才能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四是必须积极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大国竞争背后是科技实力的较量。有色金属作为制造业重要的基础原材料,必然成为各国战略竞争的角力点。我们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遵循创新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切实做好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队、排头兵。
五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中国有研70多年来取得的一切成就离不开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付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让职工群众共享集团改革发展的各项成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迈向新征程,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有研思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国有研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在构建创新体系、推动成果转化孵化、人才保障支撑、打造创新文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探索建立具有转制院所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中国有研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召开科技创新大会,系统梳理构建“必保必争必跟”核心技术体系,建立“补短板”和“强长板”技术及产品清单,出台“有研科创30条”,构建1+7+N的任务体系。今后,将更加突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进一步提升国家科技创新平台自主创新能力。精准加大创新投入,提升科研投入产出效率。强化基础能力和供给体系建设,全力打造稀土和战略有色金属原创技术策源地。
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打造世界一流有色金属科技创新企业。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向科技前沿和高科技成果转化,中国有研在粤港澳大湾区与地方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有研xx院。目前集团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已在x省xx市(区)及x个海外地区布局,所属xx家公司入选专精特新企业,新增x家科创板上市公司。未来,将加快推动现有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迭代,加快培育新产业,打造更多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
三是深入实施“人才第一工程”,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党的十九大以来,集团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呈现新气象,x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xx余名科技人才获国家级人才称号和荣誉,x名技能人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x个集体获评“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今后,将聚焦“三必”技术体系和“开新局”方向,系统打造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青年人才职业生涯管理,完善青年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努力把博士硕士点打造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示范点,持续为行业输送高层次人才。
四是强化党建引领,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文化。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有研党委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集团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建质量显著提升,推动创新发展更加坚强有力。未来,将持续完善“有研特色”党建业务深度融合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科技攻关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深化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先进班组品牌建设,发挥产业工人在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作用。持续用好“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长效机制,让职工群众看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实际成效,更好地团结带领广大职工扛起“有色金属技术研发领域的国家队”的光荣使命,为推动有色金属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再立新功。
把握新科技革命浪潮加快数实相融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以数字经济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以算力为核心生产力,是xx加快数实相融、高质量打造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的战略抓手。
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一是激活数字技术创新链动能。完善数字创新机制,构建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协同、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体系。着力提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前沿技术的自主产权布局,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关键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全力推进6G技术研发。优化数字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促进创新技术快速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拓宽数字科技应用场景,创造性设计面向多元化应用场景的数字基础设施。二是实施数字产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围绕数字经济创新链布局实体经济产业链,着力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链。完善5G、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推动“智改数转”技术不断创新。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据中心、智能终端、数据应用三个主导产业集群。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引导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强市场竞争治理与社会责任治理,推动构建平台经济与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三是强化人才支撑,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储备。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加快高端人才集聚和培养。以国家实验室、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等平台为载体,引进国际优秀人才、海归人才。深度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加快高校和企业进行人才培养与对接,打造人才高效输送的协同机制。完善多元价值传递和贡献分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新型就业创业平台发展。
以实体经济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产业数字化。一是推动传统产业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转型。立足地区资源禀赋,以“智改数转”为基本途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引领实体经济革命性变革。大力提升农业数字化水平,推进“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创新发展具有山地特色的智慧农业,深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运输等各环节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以工业互联网为底层技术支撑,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纵深推进工业数字化转型,激发制造业潜在的高附加值。布局建设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管理、协同化制造于一体的“未来工厂”。大力发展数字商务,全面推进金融、物流、商贸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遴选并重点扶持一批重点服务业转型企业,发挥标杆引领作用。二是持续推进公共服务数字化,提高公共资源服务水平。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城乡数字发展协同化。推动“互联网+社会服务”普惠发展,加快推进就业、养老、家政等民生领域供需对接,构建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和网络化服务。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整体联动,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建设“一网通办”。三是推动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各个环节的应用。着力提高数字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率和融合水平,弥合各主体间的数字鸿沟。支持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加快全价值链业务协同,引领带动中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数字基础建设,提升园区数字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建设跨越物理边界的“虚拟”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着力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以算力为核心生产力,充分发挥算力乘数效应。一是要夯实硬件支撑,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算力、算法、数据、应用资源协同的全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47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