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影响及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尤其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常住人口逐年下降,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成为农村主要群体,产业开发、经济发展面临人力短缺问题,农村空心化问题已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普遍性制约难题,亟待加以解决。
一、空心村问题影响
一是农村经济发展受限。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和转移到非农产业,致使当前在家务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农村发展后继乏人,农业经营主体缺失。乡村中的留守人员多是老幼妇孺,消费主要集中在满足生活需求方面,相对来说消费能力不高,且乡村消费市场并不完善,外出务工农民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更偏重投资于建房等活动,生产性投资不足,直接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是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大量青壮年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未成年孩子劳动能力有限,农忙时节,其体力远远不足以应付抢种抢收等一系列情况,久而久之造成农田直接撂荒或一年只种植一季农作物,剩余时间撂荒,部分农民可能一直种植,但也是粗放型的土地管理。部分务工农民在外购置住房,村内住宅一年只住一次或多年只住一次,个别房屋年久失修,住不能住、拆不愿拆,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是基层治理面临挑战。部分外出务工农民以及外流农村人口长时间不回村庄,不关心关注村内事务,导致村民选举参与率大大降低、村级组织后备人才空缺、村两委成员选择面窄,从留守人员中选出的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政策理解困难,带富致富的能力不强。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缺乏应有的照料、关爱、陪伴及精神安慰,导致她们在心理、教育、安全、思想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四是传统文化逐步衰落。大量外出务工青壮年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熏陶,逐渐脱离原有乡土文化,并在网络信息技术冲击下,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和强化,传统农村文化中的重情义、重家庭和重乡土归属的优秀品质逐渐淡化,延续几千年的农村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留守老人养老、留守儿童照看、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问题不断凸显,尊老爱幼、自力更生等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衰落。
二、对策建议
一是加快发展富民产业,吸引外出人口“回流”。充分发挥特色产业推动作用,大力支持有资本、有实力、有经验的新型职业农民自主创业,引导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落实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小额担保等扶持政策,推动“打工经济”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3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