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文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

【讲义文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究
  
  摘要: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取得卓越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理性认知偏离、文化认同偏弱、行为认同知行脱节等问题。为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性,从理性认知路径着眼,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大学生养成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从文化认同路径着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创新价值观教育的网络宣传形式,努力增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人文情怀;从行为认同路径着力,应从诚信教育、典型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践路径
  青年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是否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巩固、大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2014年5月,***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其目的是引导大学生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并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增强理性认同,从情感上内化为文化认同,从实践上外化为行为认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知行合一。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现状
  近年来,党和国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取得卓越成效。但是,目前各高校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问题。
  (一)理性认知出现偏离
  增强学生的理论认同和理性认知是高校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工作的基础和起点。从近年来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情况来看,青年大学生群体思想积极健康,乐于进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总体情况较好。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上,大学生普遍认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明显增强,国际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但还有极少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认知模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在社会主义和谐观的认知上存在一些困惑;在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的价值行为上,大多数大学生追求自由与平等,法治意识强,但还有少数学生存在法治观念淡薄的问题;在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上,青年大学生普遍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能够与人为善、乐于奉献,但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诚信问题和失信行为。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现理性认知偏差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和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一些思想不够成熟、思辨能力较弱、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大学生容易受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出现过度追求物质享受甚至盲目攀比的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内容拓展不深、教育方式过于单一、教育活动流于形式,部分教师理论素质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沒有发挥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文化认同失衡
  文化认同是一个动态的认知过程,在现实社会中,青年大学生面临一系列情感冲突和文化危机。一是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高,容易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对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弘扬。二是在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大学生面临价值判断困境,有功利主义倾向,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道德观念和集体荣誉感不强,缺乏集体主义责任和爱国主义情怀,严重者甚至难辨是非,迷失自我。
  大学生出现文化认同危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范围内多元文化兴起,西方文化通过互联网进行渗透,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较大影响,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认同。二是高校对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偏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技能和就业能力,对于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通识教育课程开设不足,其育人功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行为认同知行脱节
  自觉践行是价值认同的行动目标,直接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实效性。目前,青年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存在理性认知与实际行为相互脱节的问题。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知道”层面,对其主要内容和思想内涵缺乏深入学习与认识,更缺乏情感投入,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导致在践行过程中出现消极的态度和“知易行难”的状况。还有部分大学生虽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有较高的认可态度,但在践行的具体情境中不善于用其规范自己的行为,行动力较弱,造成“高知低行”的现象。另外,部分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重视其中的实践实训活动,即使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也只停留在小组研讨、办讲座、贴标语等形式层面,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活动缺乏系统规划,弱化了认同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出现行为认同知行脱节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受到极大影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判断能力,在思想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践行时,面对具体问题又出现犹豫不决的心态。二是从家庭教育来看,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中长大的“00后”,具有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依赖性强等心理特征,尤其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情绪很难被唤醒。
  二、抓实落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理性认知路径
  (一)发挥思政课堂教学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强化理性认知是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逻辑起点。高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思想和基本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首先,大学生要坚定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提高政治觉悟。其次,大学生要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史知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党的发展历史,可以深刻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挽救中华民族,只有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才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再次,教师要引导大学生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和荣辱观,自觉提升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做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25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