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诗写出了爱情的另一种样子,“朝朝暮暮”也不再仅仅是表示时间的两个字。
前面我们说过“暮”,甲骨文给我们展示了日落林中,倦鸟归巢的景象:
而看到“朝”的甲骨文,大概会觉得眼熟,同样有草,同样有日:
但根本的区别在于,“朝”字中还有个“月”字。这三个字,从左至右,分别来自二至四期的甲文。前面我们说过,“月”字在一到四期时,大多里面是不带“竖”的,直到五期才加了“竖”与“夕”相区别,而“夕”字则相反。
所以,“朝”的甲文翻译过来就是,日、月同现于草木之中,是早上日出时尚有残月之像。可见古人对日常生活观察之细致。
在《说文》中,“朝”被解释为“早晨”。
先来看其意符“倝”。“朝”字从“倝”。倝,古案切,音gàn,指太阳刚刚出来,光辉闪耀之意。
这个字体有点分不清右边是“人”还是“入”,我看楷体是“人”,但按小篆的字形分析,应该是“入”,因为篆文的“人”是一个侧立的人形。
其声旁为“方入”,音yǎn,《说文》中的字意为“旌旗的飘带,随风飘舞的样子”。
再来看声旁“舟”。“舟”字前文也提及过,就是“船”或者“独木舟”的意思,这时的字形底下是“舟”,按此,“朝”之前写作:
为什么小篆和甲文的区别有点大呢?我个人认为是中间金文的字形发生了演变的缘故。
“朝”的金文字形有多款,按左半部分的字形,我分了三类:
第一类,仍然沿用甲文时期“草”的样子:
第二类,“草”的形状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图形,演变为“屮”:
第三类,左半部分已经基本和今天字形一样:
但不论上面哪一类的字形,可以看出,右半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甲文时期右边的“月亮”变成了“河”,这幅画面就变成了河水汩汩流淌,河岸上青草遍布,太阳刚刚升起。所以也有学者认为,“朝”也有早上涨潮的意思,是“潮”的本字。
到了小篆时期,“水”又讹变成了“舟”,直到隶变时,才变回“月”。
参考:
1.莫(暮):有趣的汉字之“慕”109|屮、艸、茻都是草
2.月:有趣的汉字之“月”、“夕”124(上)|和月一样的是夕,而非肉
3.舟:有趣的汉字之“造”104(上)|最开始“造”了个啥?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23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