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向风而行》,被程霄感动到了,特别是她为了旅客去告自己的公司,还开庭时,作为证人去出庭。
用她同事的话说就是:“碗里端着锅里的饭,却要去砸盛着饭的锅。”这样的行为确实让人费劲,也很难不遭白眼,甚至可能丢掉自己的饭碗。
事情这样的,有一趟送公司领导去签署合作仪式的重要航班,机长是江韬,副机长是程霄,观察员是林一成。
但是,中途一个名叫郭晓亮的先生在飞机上突发疾病,程霄和江韬为是否备降而有了分歧。
程霄觉得应该要备降塞供机场,让旅客第一时间得到救援。
正在竞选副总裁的江韬,有了私心,如果备降的话,要延误签合作仪式,也会影响陆航的声誉。
所以江韬决定选择直飞,结果运气也不好,偏偏旅客在终点飞机降落时死亡。
江韬本来在当时的情况下,选择直飞是没有过错的,结果他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选择篡改塞供机场上方的录音,说是当时赛供机场不具备备降条件。
程霄认为录音一定被篡改过,她不愿意同江韬一起说谎,看到郭晓亮的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痛苦的样子。
她觉得陆航欠家属一个真相,一个道歉,所以帮家属找了律师,不过律师让她在开庭时去做证人。
她的朋友,同事都劝她不要去作证,她考虑再三,还是去作证了,她想好接受任何结果的准备。
不过幸好她有顾南亭,相信她,为了她奔赴很多地方找来了关键证人,所以最后是非但没有被开除,还升了机长。
我自己也是一个特立独行,刚正不阿的人。一是一二是二,从来不喜欢说谎,不喜欢编造一些虚假的东西,做事认真负责,不愿意敷衍了事。
但是当身边的人,大家都如一盘散沙或者都在混日子时,自己不愿意去混日子,不愿意当个老油条时,真的累,真的痛苦。
因为内心有一尺标杆,在时刻对着自己的行为衡量,有没有超越界限。
不愿随波逐流,不愿同流合污,性格鲜明,想保持自我,却总显得格格不入,总显得另类,很多时候是感觉孤独,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人而孤独。
真正体会到了“生命中的难,从来不是随心所欲、特立独行,而是随波逐流”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
历史上不愿意随波逐流的人何其多,让我一直意难平的人是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公元前277年, 屈原地徘徊在汨罗江边。
他是这样的憔悴,因为无数的打击已使他身心交瘁。
他是这样的忧伤,因为他的国家还在遭受着屈辱,人民还在遭受着苦难。
他又是这样的骄傲,因为他高贵的灵魂和不朽的诗篇。
然而他知道,一切都已经结束了,所有的暗淡与辉煌,光荣与流浪,他纵身跳进了汨罗江的滔滔江水中。
奔腾的汨罗江水呜咽着、翻滚着,悲悼着一个伟大灵魂的消失。
生于硝烟弥漫的乱世,空负绝世才华和救世之志,却只能感叹报国无门,在一次次的打击和流放中体味忧世、忧生、忧民的精神之痛,这就是屈原的悲剧的一生。
为挽救楚国的危亡,屈原提出了内修弊政,改革图强,外联齐国,抗秦图存的“美政”纲领。
然而,在旧贵族的造谣中伤、陷害诋毁之下,他很快便遭到疏远,并在5年后遭受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沉重打击,被流放到汉北。然而他绝不肯此放弃。
公元前 292 年,已回到楚国富廷的屈原,因不懈坚持“美政”路线,而被放逐江南。黯淡的云、灰色的郢、苦的路、忧伤的心伴着屈原踏上流放的途程。
诗人沿着江夏东行,到洞庭湖;沿沅水至淑浦,浪游沅湘一带;公元前283 年,辗转北上至夏浦。九年的流浪使他形容枯槁、潦倒困顿。
公元前278年楚国国都被秦国攻破,一直支持着屈原人生的精神支柱~国家,就此坍塌了屈原内心的孤愤随着国破山河碎而彻底泯灭。
怀着绝望的心情,他走向了汨罗,投江自尽,以身明志,以死殉国。
明明他是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明明他是愿意排除千难万险去探索强国之道的人。
但是在自己的国家被攻破之际,他的精神奔溃了,世界坍塌了,他高傲的品格以及爱国的情操,不容许他苟活。
彷徨苦闷、悲愤忧郁让他纵深一跳,跳入了滚滚汨罗江中。
留下他一腔的爱国情怀和《离骚》,让世人永远怀念。
鲁迅称他的《离骚》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美政”实现不了,他本可以随波逐流,可以和他人同流合污,他却没有这样做,他选择做一个最本真、最干净,忧国忧民的人。
所以当国家破灭,他宁愿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留给世人一个决绝的背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8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