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大学,走出生我养我的家乡,才知道我一直叫着的“臭豆腐”其实不叫臭豆腐,它的名字是霉豆腐。无论它叫什么都是我心中美好的存在,是我关于童年的记忆。 姑且还让我叫它臭豆腐吧。 最会做臭豆腐的当数我的姥姥。不是农忙的节气里,姥姥会为一家人准备各种吃食,为单调的主食增加色彩。 春天里就是臭豆腐了。 挑温度湿度都合适的好天气,拿出家里的大竹匾,铺上薄薄的一层秸秆,把豆腐切成两厘米见方的小块,均匀地码在竹匾上,放在阴凉通风的窗口。大概三五天的样子吧,豆腐的表面就会发黏,散发出特殊的臭味。一周后,就有可爱的毛茸茸的细小绒毛生长出来了。等到绒毛长得密密麻麻,把每一块豆腐都包裹成“雪球”,再等所有的“雪球”连成一片,臭豆腐就做好了。姥姥会用刀背轻轻刮掉可爱的绒毛,撒上盐巴、五香粉、加几滴小磨香油,捣碎拌匀。美味的臭豆腐就做好了。用热热的馒头夹上,就是最好的下饭菜了。 在那个蔬菜匮乏的年代,臭豆腐给当时贫瘠的生活增加了多少绚丽。姥姥也用臭豆腐之类的巧宗养大了她的六个孩子。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7174.html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