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大力纠治微腐败 凝心聚力勇向前

廉政教育:大力纠治微腐败 凝心聚力勇向前
    今天就纠治“微腐败”问题作一交流,主要跟大家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当前纠治“微腐败”的基本态势,二是“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三是打赢纠治“微腐败”攻坚战的对策。
    一、讲一讲当前纠治“微腐败”的基本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重典治乱、壮士断腕、猛药去疴的胆魄和气度,拉开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反腐大幕。党中央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反腐力度之大、查处人数之多、官员职务之高,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可以说,反腐倡廉是我们党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最大成绩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风气也一直高度关注,多次对基层风气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指示,“把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引向深入,特别是要抓住群众身边的‘微腐败’和不正之风不放,抓紧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增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当前,从上级通报的问题和本级检查的情况看,不正之风还没有根除,“小表示”“小便宜”和“礼”尚往来、见“微”不怪等现象依然存在,“微腐败”禁而未绝。
    (一)“微腐败”易发多发
    当前“微腐败”呈现易发多发态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微,乱用权力的行为小,一点点、一滴滴,打个“擦边球”,玩个遮眼法,捞点小好处,例如有的党员干部雁过拔毛,利用节日等时机,拿点部属带的土特产,收点购物卡、小红包,看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二是近,多半行为都发生在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有的老同志摆老资格、搞特殊,日常工作使唤新同志干,遇到工作也能躲就躲,搞“非权力影响”;三是多,数量多、次数多、形式多,比如有的同志没事就请吃吃请,以老乡拉帮、以原单位结派,搞小团体、画小圈子,信奉圈子文化,遇事不找组织找老乡。
    从近年来上级通报的“微腐败”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微腐败”危害不微。“微腐败”的“微”字说明这种腐败现象是不显山不露水的腐败,而是温水煮青蛙的方式,给人的痛感并不强烈,但留下的后遗症却影响深远。“微腐败”也是腐败,与“巨腐败”相比,只有量的差距,没有质的区别,有腐必败,“微腐败”必然具有破坏性。
    (二)“微腐败”危在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它损害的是老百姓切身利益,啃食的是群众获得感,挥霍的是基层群众对党的信任。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微腐败”的严重危害。人们常说:“大老虎太远,而苍蝇直接扑面”,“微腐败”离人民群众最近,侵犯群众的利益最直接,影响最大,危害范围最广,对单位腐蚀危害极大。
    首先对党和政府而言,“微腐败”损害形象和威信。“微腐败”现象发生在群众身边,隐藏在单位内部,但其影响却能波及到社会角角落落,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和光辉形象。我党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也因此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重和爱戴,但像侵占群众利益等“微腐败”问题存在,就会给我们党和政府的形象减分。
    其次对单位而言,“微腐败”涣散士气。“微腐败”破坏单位风气。如果在敏感问题上搞亲疏有别、厚此薄彼、暗箱操作等等,必然会损害广大党员群众的利益,对这种“微腐败”现象和不正风气,群众对组织也将失去信任和信心,组织的威信必然一落千丈,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长此以往,正常工作完成不了,单位发展水平止步不前,最终涣散了士气。正如总书记所讲的,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拉关系、走捷径、搞变通、扯人情的这些“微腐败”危害甚至大过“巨腐败”。
    最后对个人而言,“微腐败”造成严重损失。“微腐败”伤害党员群众感情,收一条烟、拿一点水果、吃一顿饭,看上去值不了多少钱,有的人认为价值小,没有影响,但日积月累,积少至多,数额会有多少?损害群众利益的这些人最终要受到党纪国法的惩处,他们自己的内心也会受到煎熬,前途也将断送。
    二、挖一挖“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
    刚才给大家讲了“微腐败”的巨大危害,要纠治“微腐败”,首先要找准滋生“微腐败”的原因。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挖一挖“微腐败”禁而不绝的根子原因在哪里。
    (一)挖一挖思想认识的误区
    一是思想上还存在模糊认识。我们常常听到这样一些言论,有人说:“就我犯的那点小错,领导们都看不上眼,我贪得那点跟大老虎比,九牛一毛,何必那么认真,像我这样的太多了”,有人说:“我只是借用,又没贪污,违规收入都退了,还处分我干嘛”,还有人说:“我犯的这点错至于‘上纲上线’吗?如果按我这样处分,那有些人的处分得了多得没法计算了”……这些都是典型的“五十步笑百步”。有的金额极小,但都要对当事人也都进行处理,所以“微腐败”不会因为金额小影响微而不会受到处罚,从本质上看,“微腐败”表面上看起来再小,本质上也是腐败,都是在侵害群众利益,侵吞国家财产,都是对党和政府公信力的破坏,都要付出代价,对于这一点,务必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是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干部骨干存有补偿心理,认为“不占白不占,白占谁不占”,基层条件这么苦,自己吃点、拿点、收点不算什么,有的认为“小错无关紧要”,自己平时干的不错,即使犯点小错也无伤大雅的无知心理。殊不知微腐败是腐败的前世,腐败是微腐败的后身,多少落马高官的腐化堕落,是从“微腐败”开始,不少身居高官要职的党员干部落马后发出后悔叹息声:“如果当初有谁及时制止我,给我提醒告诫一下,我也不会堕落到如此地步”。量变到质变,贪腐都是从小贪开始,逐步走向大贪,一步步滑落。而当前,还有个别党员干部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不强,对监督工作装糊涂、搞应付,甚至设障碍,令人警醒。
三是掩耳盗铃存在侥幸心理。落马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廖小波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记得刚到自治区交通厅工作的那年春节前后,市县领导来厅里,给了我一个3000元的红包,我放在办公桌抽屉里一个星期都没敢碰。”这是廖小波第一次面对红包的态度。落马的广东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危金峰说。“在(广东)省财政厅当副处长时,基层单位有时会送一点茶水费、红包,当时自己还会拒绝。当处长后有人送1万、2万元的红包、好处费时,心中非常害怕。”“不敢碰”、“诚惶诚恐不敢要”、“非常害怕”、“备受良知、道德折磨”,这些应该是官员们最初面对不义之财时内心的真实写照。然而,他们没能防微杜渐、果断拒绝,而是找“奖励政策”、“人情往来”这样的借口说服自己收下。这些违纪违法行为,都被自我安慰地定为“正常的人情往来”,最终在自欺欺人和心存侥幸中,由人民的公仆蜕变为人民的罪人。讲到这里,我就想问问各位,如果是你,面对同样的红包,你是怎么想的,又会怎么做,会不会也像落马的官员一样,战战兢兢的收下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6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