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村,自幼体弱,我很晚才学会了走路,大概是3岁多的样子。因此,入学年龄较晚。我一路读了下去,还算平顺,没什么大的起伏,所以认为,入学不宜太早,年龄不宜太小,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都不够。
说到理解能力,这个和年龄真的很有关系。记得我的同桌整整比我小了两岁,他无论如何也搞不清楚多多少,少多少的问题,更搞不清楚进水管和出水管,同时进出水的问题,我却能很轻松地搞定。
我一直觉得,他读了初中,没考上高中的缘故就是他读书读早了,基础不够扎实,因为没考上高中的缘故,他便终止了他的学业,实在有些可惜。
其实每个人的生长发育情况不同,个别的人早慧,但神童毕竟是少数。
也许是因为我入学晚,我小的时候,从没有坐不住的时候,总是静静地听老师讲课。因为我年龄大了同龄孩子两岁左右,我也懂些人情世故,我很尊重老师,所以在我读书期间,没有遭遇到老师的不公平对待,更没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
我的父母没有多少精力关注我,我几乎是放养的状态。他们也从没期望过我能成龙变凤。也许,那个年代,没有焦虑感的父母,给你的正是宽松的学习环境。
就这样,我一路读了下去。凭自己按部就班的努力,考上了重点高中,考上了大学 。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还算天之骄子。
现在回过头来看去,人生很长,不急在这一年两年。现在的家长,一再提前孩子的入读年龄。学前班,学什么数学,乐高,等等。我认识一位年轻的妈妈,给她5岁的儿子报了体能、钢琴、绘画、乐高。而且我第一次听说了乐高,在年轻妈妈的解释下,我才知道,现在很流行乐高机器人编程。看着我疑惑的眼光,年轻的妈妈也道出了她的无奈,因为都在学,她怕孩子落下。我能感受出她的焦虑。我一直在想,一个焦虑的妈妈会给孩子一个怎样的学习环境。
我又进一步在想,是谁在给妈妈们制造焦虑,那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到底是谁说的。这些层出不穷的学习项目到底是谁在打造,据说,乐高的各个系列产品,都是工业化生产。
于是我怀念起我小时候玩泥巴的时光,虽然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匮乏,但母亲觉得亲近泥土,不得病,因为母亲说是能得地气。我至今也不知道这理论是从哪里来的。但说实话,我虽体弱,但真的从未输过液。
也许我们阻止不了社会的各种层出不穷的现象,但我们可以放下焦虑,活回一些自然的状态。想想这些打出的学习生活理念,到底有哪些漏洞,适合不适合自己,有没有跟风的必要,毕竟人生是场马拉松,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4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