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党课讲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主题党课讲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2023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三个“事关”突出表达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且“极端”不仅仅是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性的一个当前概括,也是一个历史总结,更是对未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科学指引。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同时对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了一个非常权威的评价,也成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遵循,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两个“新高度”又进一步表明了这一党的又一创新理论的极端重要性。所以,在当前以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就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政治任务。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核要义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坐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从五个层次或范畴来进行理解:一是作为党理论创新成果在最高层次和最大范畴上的概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处于同样的地位;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包括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文化思想;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包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重要战略思想;四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某一方面的重要论述同样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某一会议、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或对某一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同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其中,第一个“是”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品格;第二个“是”指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着中华文化的烙印,也印证了“文化”一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涉及这一思想丰富内涵的方方面面。
也就是说,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都是以文化为根基的,即习近平文化思想贯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为什么文化能够起到这样一种根基性的作用?这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息息相关。文化具有基础性、弥散性、整体性的特质,无处不文化、处处即文化,任何话题都可以纳入文化的大领域中。
此外,我们还可以发现,上述五个不同的层次或范畴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层层递进的不断发展的关系,即某一重要论述可以发展成重要思想,某一重要思想可以上升为一种实践。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xx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自信”列为“四个自信”之一。自此,文化自信作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标识性概括、原创性贡献,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始终。
20xx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了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2023年x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
2023年xx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七个着力”的工作要求。
“四个自信”、“九个坚持”、“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等数字,反映的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强调的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不同的,也反映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由此,我们也提炼和总结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和十六个方面战略部署,构成了我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初步科学概括,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也可以说,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和观点上的突破创新;十六个方面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用”,侧重于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操、工作布局的层面。二者共同构成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共同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聚焦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的有总有分、上下贯通的逻辑体系,以及其中一以贯之的主题主线,即高度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
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来看,文化的主体性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是我们衡量一个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也是决定一个文明能否存续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对于文化主体性的巩固和强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关切。在十一个方面重大创新观点中,前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回答了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政治保证、哲学根基、根本途径、使命任务的重要问题,是我们要学习领会的重点。
    1.政治保证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洞察时代发展大势所提出的,充分体现了对新时代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关于新时代文化的地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的重要论述和观点,比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在文化中,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决定着文化的性质与发展方向。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都是关于文化领导权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表达。可以说,一部党史就是牢牢掌握文化领导权的历史,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正是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根本政治保证。
    2.哲学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一改过去把文化放在相对次要位置,而是放在治国理政的关键地位予以考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文化”一词出现高达xx次;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方位、全社会的领域中反复论及文化的重要性。这一系列现象背后的哲学依据,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认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深刻认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这一重要论述通过揭示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根本规律,为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经济建设、强调物质文明,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精神和文化的重要性,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依据。
要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深刻、是否能长期指导实践,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其能不能上升为哲学层面的自觉。所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也就为我们今天所强调的文化重要性提供了哲学根基。我们强调文化的重要作用,其实强调的就是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并且不仅是直接的、现实的,因为文化能够超越时空,所以还是绵延而持久的。
    3.根本途径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在形成机制正是“两个结合”。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可以把“第二个结合”看作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最为浓墨重彩的部分,具有非常重大的关于思想解放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关键词:一是“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又一次”,也就是相对于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而言的;三是“思想解放”,即对“第二个结合”的一个定性层面的表达。思想解放的目的,就是解放思想,即破除一种错误的思想,确立一种正确的思想。“第二个结合”要破除的就是错误的文化观、历史观、文明观,要确立的就是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的独立自主,即文化主体性。也就是在这一层面上,“第二个结合”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即确立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在中国人内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文化血脉”、“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的“独特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沃土”,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也从侧面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马克思主义能不能在中国实现与时俱进的发展,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能不能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而相比于“第一个结合”的时代背景,即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我们今天把文化从一个背景性质的位置中抽离出来,并与“第一个结合”相提并论,根本原因就是时代发生了变化。这一时代变化意味着,我们要在未来的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在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的过程中,重点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即“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更有理由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资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
第一,人文精神。可以说,人文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也是传统文化自信的源头特质。人文精神首先体现在一些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中,比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这些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中国古代先民们在面临以自然灾害为代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时的那种不逃避而遇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和自信。孔子所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完美阐释了这样的人的主观能动性。
孔子不仅是儒家之孔子,更是中国之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真正做到了奠基文明、教化众生。孔子是怎样奠基文明的?那就是“删定六经”,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经典,比如《周易》用一段话概括了中华民
族的人文精神,那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到了庄子,这种人文精神又被丰富阐述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
第二,包容创新。文化上的人文性与自信的特质,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必然是开放包容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产生的原生性、原创性的文明,也一直在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并没有因为最终走向封闭而灭亡。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我们也始终保持着文化与文明的主体性。
在创新性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一直在改变着自己的形态,比如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秦汉统一后的“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谈玄”,隋唐时期外来文化的盛行与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到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重新确立了文化主体性,清代出现更加重视考据与实事的朴学,再到近代的三民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可见,我们今天谈论文化主体性,其实是站在中华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的时代脉络角度上来谈的。为什么传统文化的形态会发生变化?那是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在前进道路上总是面临着不同的时代课题,这种文化形态的转变是我们民族在理论层面对时代课题的回答。所以,中华文明称得上兼收并蓄与历久弥新。
第三,天下情怀。天下情怀指的就是由爱家而爱国、由爱国而济天下,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天下情

............试读结束............

查阅全文加微信3231169

如来写作网gw.rulaixiezuo.com(可搜索其他更多资料)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32311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48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