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市“质量强市”暨“科技兴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市“质量强市”“科技兴市”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省委质量强省大会、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地区“质量强*”“科技兴*”工作大会精神,听取有关工作汇报,科学分析形势任务,全面安排部署2025年“质量强市”和“科技兴市”重点任务。
刚才,**同志通报了**市质量强市建设工作总体情况,并就《**市贯彻落实<**省进一步提高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行动方案(2023—2025年)>任务分工方案》作了说明,**同志解读了《2025年**市科技兴市工作要点》,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质量和科技工作进行详细阐述,各项工作措施具体、目标明确,我都赞同,市场监督管理局和企业代表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
?下面,我就做好“质量强市”“科技兴市”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勇担发展使命,始终把质量强市和科技兴市摆在经济发展的核心位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引发质量理念、机制、实践的深刻变革。质量作为繁荣国内外贸易、促进产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要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质量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同时也指出:“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这是他以全球视野、战略眼光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些论断和要求,从质量和科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出发,强调了把质量强国和科技创新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的重要性和必然性,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我们推进“质量强市”“科技兴市”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省委、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专门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质量强区大会,先后出台了《**实施方案》《**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质量建设和科创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12月4日,地区召开“质量强阿”“科技兴阿”工作大会,对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理念、大力推进质量强阿建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着力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积极培育新赛道,培育优质生产力,以质量和科技创新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发突出。各部门(单位)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认识质量强市和科技兴市工作的重要意义,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讲话上来,统一到省委、地区有关会议精神上来,增强推动质量强市和科技兴市建设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高标准抓好各项重点任务落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市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质量保障和科技支撑。
二、坚持质量第一,精准发力,推动质量强市工作有效落实
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重要论述,聚焦高质量发展任务,围绕“**产业集群”建设,深挖资源潜力,厚植发展优势,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服务业提质增效,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质量强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质量强市建设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和短板,主要表现:一是质量基础建设还需完善。质量检测项目不全面,检测人员能力不高,很多产品不能在本地检测,没有认证认可机构,还不能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利化的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服务。二是产品、服务质量监管还需加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发展滞后,消费者对产品、服务质量还不够满意,消费投诉呈上升趋势。三是品牌带动增效不明显。有关单位抓质量提升还未形成合力,导致企业对品牌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投入不足,产品缺乏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好产品却没能卖出好价钱。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深入分析、精准研判,本级不能解决的主动与上级部门对接,坚持靶向发力,压实工作责任加以解决,推动质量强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坚持量质并举,扩大产品质量供给。一是增强农畜产品、食品、药品优质供给。要围绕“稳粮、优棉、强果、兴畜、促特色”的发展思路,健全粮食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持续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畜禽产品综合供给能力。要净化食品市场环境,持续开展食品生产经营风险排查防控、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校园食品安全守护、餐饮质量安全提升等专项治理,严厉打击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要保障药品供给安全,强化对特殊药品、集采品种、疫苗等高风险产品监管,突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药品监管,严厉打击销售使用假药劣药等行为。二是促进工业转型升级。要聚焦高质量建设“**产业集群”,围绕纺织服装、能源化工、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研究确定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库,引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需求,推进消费品质量从生产端符合型向消费端适配型转变。三是加快服务业提质增效。要围绕商贸、旅游等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选树一批服务业质量标杆单位,持续培育现代服务业新业态、新体系,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要加强电子商务培训,深入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和“数商兴农”,推进优势产业和产品电商化改造,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强化电商销售平台和直播带货产品质量管控和追溯。要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优质供给,优化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养老、托幼等便民服务设施布局,做好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分析,推动服务业向品质化升级。
(二)强化品牌推广,提升产品美誉认可。要实施品牌建设工程,建立政府、园区、企业、社会组织促进质量品牌提升协同机制,以“标准+认证”为主要手段,实施“一域一策”“一业一策”精准帮扶培育,着力打造以**苹果为基础的区域公共品牌,带动树立一批能够承载**特色、传递市场信任的质量品牌,依靠品牌提效益、求发展。一产方面要围绕“**苹果”“**红枣”“**番茄”等特色农产品,培塑一批品质过硬、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知名度广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的产品。二产方面要持续开展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努力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打造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雏鹰”企业群体。三产方面要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主题酒店、自驾营地等多业态住宿,持续承办环塔(国际)拉力赛、域见·糖心心美食大赛活动,全方位提升“***”品牌形象。同时,要保护品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商标专利跨区域、全链条执法机制建设,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专利、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市场公平秩序。
(三)加强质量监管,坚决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企业要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始终绷紧质量安全这根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原辅材料进货检查验收、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产品出厂检验,切实保障产品质量安全。要在重点产品生产企业中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严格执行重大质量事故报告及应急处理制度,切实履行质量担保责任和缺陷产品召回等法定义务,全面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各有关单位要指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向企业推广应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标准,健全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切实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质量强市各成员单位要形成工作合力,持续开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重点领域项目、重点市场、重点流通领域商品质量专项执法整治,帮助企业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提高质量水平。要加快质量安全信用、产品质量溯源和质量责任追究三大体系建设,推进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公开,实施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加大联合惩戒质量失信行为。要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建立打击质量违法行为联动协作机制和重大信息报告制度,完善案件移送程序和相关考核机制,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违法行为,不断提高质量监管水平,维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公开、公正、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四)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保障质量提升。一是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要围绕“*大基地”“*大产业集群”,针对农业产业优化、农副产品深加工、能源化工、建材冶金、装备制造、服务发展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技术服务,推动数据、仪器、设备等资源开放共享,更好服务市场需求。持续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和规范化建设,提升质量基础设施服务效能。二是强化计量支撑保障能力建设。要健全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体系,市场监督管理局加强加油机、充电桩、民用“三表”等民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全面提升强制检定覆盖率和一般计量器具校准溯源覆盖率。要持续深化“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质量帮扶巡回问诊”等活动。三是加强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市场监督管理局要围绕消防产品、家用燃气器具、电动自行车、儿童用品等领域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监督检查、检验检测机构“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检验检测认证违法违规行为。要持续开展“世界认可日”“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有机产品认证宣传周”等活动,扩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影响力。住建局要聚焦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验收质量环节,开展建材质量专项检查,严防不合格建材用于工程项目。要加大检测机构专项检查力度,严查违规检测、出具虚假检测报告、编造检测数据等行为。要加强老旧小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城市公共建筑、自建房等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各类工程实体质量违法行为。
三、强化科技创新,释放活力,培养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
近年来,我们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突破1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历史新高,我市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些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一是科技研发投入差距大。我市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19年的**提高到**,但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比如:个别企业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研发投入奖励认识不足,未规范建立研发辅助帐,缺乏研发的压力和动力,贯彻落实技术人员奖励激励机制不到位,不能调动起技术人员研发积极性。二是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强。多数本地企业的知识产权类型为软著类、实用新型或外观专利,发明专利较少,调查摸底企业拥有或申请过发明专利的、把知识产权工作系统地纳入到企业生产、研发、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不到2%,很难支撑企业持续高质量发展。三是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保护自身利益动机过强,资源和利益共享共用不够,勇于承担创新风险意识不足。当前,产学研结合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层面,其作用仅限于解决企业某个具体的技术难题,而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开发独特产品、发展独特技术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远远不够。四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从事专利申报、代理等业务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少,大多功能单一、人员少,且多为兼职,业务服务能力不强。知识产权专利有时因不能及时申报而被模仿,成果流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45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