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仿佛在于一位老朋友聊天,太亲切了。
因为我也看过露天放的电影。
我家于13年买了新房,是一个城中村改造的小区,小区里大部分住的还是原来的居民,所以那个小区是有村委会的。
直到现在的夏天,小区里有些时候依旧会在傍晚里投放露天电影,只不过设备升级了,现在是用投影仪直接打到楼房的瓷砖上。
露天电影放的都是一些老电影,大多都看过许多遍,大多题材懂得都懂。但或许对于许多人来说,露天电影的内容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
将影评和《论语》结合起来是一件很新颖的事情,作者说自己如今已年近半百,写这些文字已不知是要探讨电影,还是要探讨他本身。
其实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看电影,不就是看一个个人的体悟嘛~
看书也是一样。
身为一个河北人,不得不写一写作者提到的《小兵张嘎》了。
《小兵张嘎》是伴随了许多河北孩子童年的一部电影(还有剧),因为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河北这片土地上,更准确的说是发生在白洋淀,我对这个故事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是保定人。
作者通过这部电影讲到了自己在北方农村的真实经历,讲到了河北农村的民风淳朴与热情。讲到他们有一年原本下乡想要“考察人类的恶行”,但没想到他们在河北农村却看到了“世外桃源”。
其实大多数农民至今不仍旧如此吗?他们不会因为觉得自己人生单调就嫉妒别人,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了男朋友的奶奶和我姥姥,她们都在老家农村里生活了一辈子,现在还在自己种菜养鸡。孩子们想把她们接到城里生活,她们也不愿意,说住不习惯。她们每天都是一副笑眯眯的样子,仿佛从不曾经历过生活的磨难。
但她们怎么可能没经历过苦日子呢?或许正是因为经历过,所以反而懂得知足,懂得乐天知命,只要饿不死就是“好时候”。
作者如何说呢?——“文人羡慕农民,因为他们的祖辈是周公塑造,悟到了完美本性,就一代代坚定不移了。而文人有书籍支撑、有师友扶持,还是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屡屡失守,活得太折腾。”
人生识字忧患始,大抵就是如此了吧。
“人之初,性本善——农民是最初的人。”
《小兵张嘎》也拍出了这些,嘎子奶奶每次给受伤的老钟叔送饭送的都是自己家平常舍不得吃的大饼摊鸡蛋。并非刻意渲染,而是那个年代的真实现象。
作者从几次下乡的经历也感受到了这些,他上学时学校安排要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原本学校的宗旨是农民吃什么学生随着吃什么,但农民们却会自发的给学生另做,做的全是自家小孩平日吃不上的饭菜,最后学校只能安排学生集中到村委食堂吃饭,却是怕把农民们吃穷。
这就是藏于电影之中的人情与社会,时代与演变。
真有趣啊~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3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