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如果说你想看一部中国近代史,那么茶馆无疑是最佳选择,老舍先生的这部作品没有恢弘庞大的世界观,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剧情,没有大场面,大制作,三幕场景,三次变迁,不同阶级,各形各色的人物出入这家茶馆,形象的说明了旧中国的必然灭亡和新中国诞生的必然性。就让我们走进这家茶馆,感受时代的风起云涌,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情节内容
《茶馆》结构上分为三幕
- 第一幕背景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失败,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坐在柜台上,茶馆里有遛鸟的,有唱戏的,有逗蛐蛐的,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正直爱国的常四爷因一句“大清要完了”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说媒拉纤的刘麻子用十两银子将贫苦农民康六的女儿康顺子卖给了七十多岁的庞太监为妻,腰缠万贯的秦二爷也走了进来,说着要变卖家产,开办工厂,实业救国。
茶馆第一幕开始是有说有笑,一派祥和的场景,似乎维新运动的失败并没有影响到百姓,但随着王掌柜呵止谈论国事的客人,镜头转到了“莫谈国事”四字,表现了百姓此时表面平和,实则被政府欺压,人人自危,常四爷仅一句话便被抓走,可见清政府如今依旧腐败自大,对外被列强欺辱,对内压迫百姓,农民要卖女儿才得以生存,实在是痛心。
- 第二幕背景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期,王掌柜的茶馆迎合潮流实施改良重新开张,后院改成了公寓,住着满满的大学生,但茶馆生计却难以维持。常四爷出了狱,康顺子母子逃出宫,世道不太平,炮火连天,卜卦的唐铁嘴靠着算命发了财,拉皮条的刘麻子被官兵当做逃兵砍掉了脑袋,特务,巡警,兵痞接二连三敲诈勒索,茶馆生意愈为惨淡。
茶馆第二幕正是军阀混战时期,打不完的仗,受苦的却是普罗大众,街头巷尾,到处是乞讨的百姓。官官勾结,逃兵随口嫁祸刘麻子,便砍掉了刘麻子的脑袋,生命如草芥,清朝特务宋恩子,吴祥子依旧稳操就业,这一幕揭示了当前社会的黑暗现实,对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进行了尖锐有力的批评。
- 第三幕 时间来到了抗战胜利,解放前夕,这时的裕泰茶馆更加破败,王掌柜决心进行再一次改良,雇了小刘麻子介绍来的女招待,国民党党部为了剥削百姓成立的三皇道与八路军敌对,康顺子的儿子正好去了西山当八路,康顺子前去投奔,三皇道则派康顺子的四侄儿媳庞四奶奶恐吓王利发交出康顺子,小刘麻子联合国民党的沈处长要霸占茶馆,秦二爷的工厂被抢,坏消息接踵而至。这时,秦二爷,常四爷相继来到茶馆与王掌柜谈心。他们互诉不幸,含泪为自己撒了纸钱。
本以为赶走小日本能过上好日子的百姓意识到政府依旧无能,横行霸道一点不让日本兵。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国民党官员的相互勾结,加剧了百姓的痛苦,三位老人痛斥着这个时代的不幸,看透了旧中国的腐败,满是绝望的为自己撒纸钱提前践行,同时也是为这个不堪的社会送葬。
第三幕即是揭露了黑暗现实,同时也展现了人民觉醒,学生运动高涨,纷纷加入八路军,为这个时代迎来了一丝曙光。
老舍先生通过裕泰茶馆象征着被逐渐摧残的旧中国,通过对于不同人物的描写来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相辅相成,以幽默的写法贯穿全文,展现出时代的悲凉,读来不禁悸悸,从一座茶馆的兴衰描述了北京城半个世纪的兴衰变迁,老舍先生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部不朽名著,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屈辱的历史。
今天,我们能走到这里实属不易,都是百姓,可我们却比旧中国的百姓要幸运得多,因为我们有自信强大的国家,不用再被列强欺辱,经受食不果腹的痛苦,将自己的生命置于炮火的无奈,抱怨着一切……..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为祖国效力,人民翻身做主人,就像茶馆结尾说道“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用在做奴才”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3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