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舍《茶馆》有感
茶馆,是古时三教九流会聚的地方。茶馆,也是专属于旧时代的回忆。1956年,为响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老舍先生以“茶馆”为题,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茶馆是一篇杂记,记录了旧时代的点点滴滴。
《茶馆》以裕泰茶馆为背景,选取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三个时代切片,讲述了裕泰茶馆由兴盛走向衰亡的故事。茶馆的三个时代选择别有意味,将真实的历史事件与裕泰茶馆的荣辱绑定,更显老舍先生对时代了解之深。
茶馆的人物众多,全剧登台亮相的有足足七十多个人物。他们性格各异、立场不同,但毫无疑问都有着自己的社会意义,常四爷象征着勤恳爱国的中国式的脊梁,王利发则是夹缝求生的小老百姓。他们不幸遭遇的背后实际上是旧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的体现;老舍先生作为旧时代的亲历者,他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茶馆在我眼中更像是一种见证,见证他本人近60年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感。
茶馆是一幅画,描绘了旧中国的黑白不分的乱象。
“冲突构成戏剧,戏剧就是冲突。”可被奉为“国戏”的茶馆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冲突。全文都在以一种扁平化、散点式的叙事风格描绘了旧中国的世扰俗乱。前文可以是常四爷和二德子的针锋相对,后文又是刘麻子黑心的卖女风波。这些冲突看似毫无关联,但却都指向一个核心问题——旧中国的社会吃人的本性。常四爷忧国忧民,在清朝灭亡后自力更生,但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秦二爷决意维新,将毕生积蓄用于实业救国,可最后却落得个身无分文,高喊“有钱就该吃喝嫖赌”的悲惨生活。他们不可谓不努力、不爱国,可旧中国黑暗的现实决定了他们悲惨的未来。宋恩子等人助纣为虐、见风使舵,可他们却在时代的变迁中左右逢源。究其原因,不过是“时势造英雄”罢了。
“一个果核里藏着一个宇宙”,一间茶馆里藏着的是整个社会。茶馆内,是旧官僚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横行霸道;茶馆外,是旧中国积贫积弱的悲惨现实。老舍先生厌恶旧社会的黑暗,但他深知自己的力量不足以改变它。老舍同他笔下常四爷十分相似,都是满人、都为中国鞠躬尽瘁、也都没有一个好的结局。他们是那个时代很多能人志士的缩影,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力改变现实,最后只能在悔恨中迎接生命的终结。所以我认为在茶馆幽默诙谐的语言之下,藏着的是老舍先生对旧社会深深的悲哀。
茶馆是一首歌,高唱着对未来的展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茶馆》写于1956年,彼时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百废待兴,但已是万紫千红。可老舍为什么要在这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时期写下《茶馆》这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呢?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茶馆》虽然是悲剧,但并不代表老舍先生认为他的新生活是无所期盼的。虽然《茶馆》以常四爷落魄,王利发自杀作结;但剧末五四运动学生青年的出现代表着未来希望的方向。虽然老舍认为他无力改变现状,但他依然对青年满怀希望。《茶馆》是老舍先生为自己准备好的墓志铭,也应是我们青年前进的路标。
旧的一页悄然翻篇,没有正式道别。新的世界加速拼图,不会友情提示。《茶馆》的故事已尘埃落定,但我们人生的篇章,仍需自己书写。普罗大众的日常之上,是与新冠疫情相迭的百年变局在交织演变,历史正在流淌、奔腾、冲刷,淘荡出新的河床,镌刻出新的走向。鲁迅先生曾有佳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今我们已无需再像前人一样直面淋漓的鲜血,但我们不能因此偏安一隅。前朝的伤痛仍未被抹平,今朝的偏见仍未被破除。“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无蹈前人的覆辙,只因我们都渴望一个强大的中国。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3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