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几位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从不同课型上展示了他们对课程的思索、对学生的理解,这些课对我的触动很大,听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些课触动了我内心深处一直在思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萌芽受困于自己的懒癌迟迟得不到很好的生发和结果,感情上多少有些内疚。这次听几位老师的优课触发了我埋藏很久的想法,借写观课报告的契机,我对自己对课堂设计的理解进一番梳理。
参加过多次优质课,也听过很多次优质课,一直在思索自己的课该怎么设计,怎么样的课才算是一节好课?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也是抛砖引玉,欢迎探讨。
信息技术的课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上机操作进行的实操课,另一类是通过事实论述或理论讲授进行的理论课。无论哪种类型的课,设计的原则是要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深度的思考,带着愉悦的情绪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合作学习。不能实现上述设计原则的课,就难以走近学生心灵,课堂就会机械枯燥或流于形式,必然会失去课堂的灵魂。
先说一下理论课,理论课从名称上就给人一种老古董的感觉,生涩难懂,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课教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谁上谁尴尬,老师们上课时唯恐避之不及,实在躲不开的情况下,能用视频尽量用视频,知识内容简单总结之后,一带而过。理论课该怎么上?我个人的感受就是要“化死为活”,读懂弄通死板、枯燥的理论,把这些理论背后隐藏的技术活动或者技术探索的过程剥离出来设计为一个个学生参与的活动或者类游戏的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感受理论、理解理论,从而悦纳理论。比如编码部分,从身边的具有编码思想的游戏入手,带入摩尔斯电码,让学生来讲解编码原理,然后在***SCII和汉字编码上进行印证。一节课学生可以学的轻松,也非常愉悦。
再说实践操作课。实践课就是让学生在问题或项目情境中,通过运用各种技术工具进行探究、合作来解决问题。由于实践课需要学生操作计算机,学生手头有事情做,而且对新的操作一般是比较好奇的,学生一般都会在教师设定的情境下不断实践,很少有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发生,因此这种课型学生爱上,教师也容易设计。但大家都觉得容易的课型有时候反而也是最难实现的,千篇一律则落于俗套,推陈出现又需要较强的设计能力,如何把老问题讲出新精彩,这需要教师在好多方面用心、用情、用意。依据个人感悟,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1.设计好项目情景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项目情景,具有激发学生兴趣,燃起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作用,学生能够非常愉悦的进入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去,主动而热情的配合教师的讲课节奏。有时候一节课死气沉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最初的情景导入没做好。
2.设计好活动推进
活动与活动之间最好是有逻辑关系的,难度最好是呈现梯度式上升的。活动要有设计深度,操作步骤说明书式的活动尽量不要用,多尝试探究式活动设计。
3.设计好学生互动
学生的参与度决定了课堂的成功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要设计好自主探究环节,以给学生自主、深度学习的空间,同时为学生表达个性、展示自主学习成果留有舞台,要设计好学生合作、讨论环节,没有讨论就难以激荡出火花,就难以形成共识,就难以提升达到互学互鉴、共同提升的目标。好的互动能够让课堂别具一格,独具韵味,优秀教师的课堂课堂互动环节是最值得期待的。
4.设计好技术思维的呈现点
我们的课程是信息技术,立足点在“技术”,脱离了技术我们的课就没有立足之地,谁都可以上我们的课。因此,我们的课程要挖掘出现象背后隐藏的技术思维给学生,不仅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把技术思维呈现在活动中,作为一个“亮点”、“升华点”。比如编码原理这一技术思维,如何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总结出来?
5.设计好素养达成评价
学科的核心素养怎么落实在要设计的这节课上,要有评价呈现形式,或者看学生活动完成情况,或者看自主评价记录,要有课堂学习成果的生成环节。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在教学中立德树人的实施,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怎么在课堂上实现的?我们通常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传达一种价值观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不能空喊口号,因为形式化的说教难免让人反感,会让课堂显得做作且层次不高,恰到好处、水到渠成的自然带入,才会让课堂锦上添花。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3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