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强国建设培育创新型农林人才
2021年4月19日,A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人才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双一流”农林高校要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推进新农科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型农林人才,更好地服务农业强国建设。
自主培育创新型农林人才的重要途径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全面推进新农科建设。之后,“安吉共识”“北大仓行动”“北京指南”相继发布,对新农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新农科作为新形势下对传统农科建设和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培育创新型农林人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当前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上来,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显著增强,对创新型农林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以耕读教育厚植“三农”情怀。立德树人是一个整体。创新型农林人才不仅专业上要拔尖,更要具有坚定理想信念、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深厚“三农”情怀。新农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耕读教育践行“亦耕亦读”,是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抓手,对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意义重大。要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深度挖掘提炼耕读教育元素,拓展耕读教育内涵与外延,推进“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农林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深化农林学子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心系三农、情牵三农的创新型农林人才。
以交叉融合优化知识结构。人类知识与技术的产出进入了新时代,交叉融合、渗透创新成为新的方式与特征。“新农科”的“新”关键在于知识体系的“新”,重点在于培养既具备扎实基础知识,又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性农业农村发展问题能力的“T”型知识结构人才。对此,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要打破学科壁垒,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按照产业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让农业科技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同时加快布局建设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新农科专业,拓展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提升综合素养。
以科教协同提升创新能力。科教协同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核心是基于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科技创新体系之间相互支持的互动性和互补性,建立协同培养机制,将丰富的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新农科建设不仅是专业的交叉融合,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借助涉农科研单位与涉农高校的全面深入协作,有效汇聚创新要素,将优质科研资源与人才培养过程整合起来,发挥学科、平台、项目和团队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领、依托和纽带作用,在浓厚研究氛围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进一步提升创新型农林人才培育成效
“双一流”农林院校是强农兴农的“国之重器”,要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从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不断提升育人成效。
优化涉农学科专业布局,打造“农业+”学科专业新结构。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载体,学科专业布局和水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25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