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3年7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黑龙江、浙江、广西等地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内涵和主要特征,指明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作出了重点部署,提出了明确要求。202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及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再谈新质生产力。2024年以来在天津、湖南、重庆、山东、青海、宁夏等地考察调研时,对地方结合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党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用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新质生产力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超乎人类想象,空前密集活跃。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在加速演进。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堪比火的发现和使用、青铜器发明和使用、蒸汽机发明和使用、互联网发明和运用。如果说第四次产业革命已经到来,那标志性的技术就是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国与国关系、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引人瞩目。科技革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更深层更基础的变革。纵观人类历史,每一轮重大科技革命,都给社会生产力发展带来空前的提升和进步,也由此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新一轮科技革命更是如此。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人工智能推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同时,备受关注的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行业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在国际市场上形成较强竞争力。2024年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有关工作,强调要以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高水平赋能工业制造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支撑推进新型工业化,凸显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意义。
我国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国之一。全球人工智能指数排名,中国属于第一梯队,紧随美国,在人才、教育、专利产出等方面均有所进步。总体来看,我国发展人工智能具备许多优势。第一个是政策优势,人工智能已被列为国家优先发展事项。第二个是海量数据资源优势,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多,手机群体和手机消费、支付量也是最大的,拥有庞大的消费、出行、医疗、旅游、物流等数据资源。第三个是应用场景优势,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很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这恰恰给人工智能的应用提供了一些深度场景。比如城乡的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民生服务等领域的一些问题,通过人工智能系统的介入可以快速得到解决。第四个是青年人才优势,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9.6%,且理工科学生比例很高,由此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人才储备库。
同时,也需要注意,我国人工智能发展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技术研发水平较弱、高端人才需求缺口大、缺乏有影响的商业化开源开放平台等。为了缩短差距,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要做的工作很多。要以问题为导向,在短板上抓紧布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牵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推进人工智能等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推动力。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是以先进生产力创造的丰富的物质财富为坚实基础的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条件。14亿多人口的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平发展,都离不开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及其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之上。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总目标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全方位改善。当前,科技革命引发的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地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擘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经济体制改革占据了重要比重。全会提出的“七个聚焦”,囊括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重点,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16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