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这部小说,给我以不一样的感觉。之所以有不一样的感觉,在于作者以双重第一人称为视角的写作手法。
《活着》小说的开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我,受命到乡间搜集民间歌谣。游荡乡间,打诨卖俏,倒也自在。一天下午,正躺在树叶和草丛中间酣睡,忽然被一个老人吆喝老牛的声音惊醒。这时,又听到老人用他那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唱起了旧日的歌谣: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由此,搜集民间歌谣的职业需要,结识了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和那头也叫福贵的老黄牛,并在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大树下,倾听他向我讲述他自己的故事,即小说中“我”的故事。
这种视角转换的写作手法,好像把每一个读者都变成了故事中的“我”。“我”既是叙述者,也是聆听者,更是亲历者。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余华在小说中文版自序中说,一位真正的作家只为内心而写作,这样才能使自己置于发现真正现实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灵感这时候才会突然来到。
不能不说的是,充满作者灵感的《活着》,对于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现实,真是一部令人折服的伟大的小说。
小说通过福贵之口,向读者娓娓道来的所有故事,篇幅虽然很长,概括起来却只有两个字:苦难。
苦难到极限就是死亡。小说名为《活着》,其实所讲的却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死亡”贯穿始终,令整部小说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
小说中最扎心、最凄惨、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死亡,莫过于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的死亡:一家医院的院长,为了抢救难产大出血的县长夫人,找来家境贫穷、血型相同的福贵儿子有庆为她输血。为了保住县长夫人的命,那些极尽谄媚县长、没有人性的医护人员,几乎把有庆的血抽干,还在不住手地抽,直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当场死亡时,医生才拿着听诊器听了听,漫不经心地说声:“心跳都没了”,又急着跑回产房照顾县长的女人。福贵的儿子有庆就这样无辜地死了,简直是一出荒唐至极的闹剧,让人异常愤怒而又非常难过。
福贵所经历的苦难还不止于此。在他的一生苦难中,还有亲人接二连三的死亡。对于这些苦难,福贵只能是默默地承受。
这幕苦难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人世间的生活无论怎么难,都不会比福贵更难。我以为,《活着》就是一个历经人世沧桑和磨难的老人福贵,一生悲惨的苦难境遇和无奈的感言。
看了这部悲剧,我们没有恐怖和惊悚,有的只是怜悯和同情。
福贵的一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解放前的国共斗争到解放战争,从土地革命到三五反,再到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福贵的命运随着历史的动荡而波动。福贵生命中难得的家的温情,一次次被死亡撕得粉碎,他也一次次地被推向苦难的深渊。
福贵生来本是一个富家少爷,有一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家珍。但是他游手好闲,生性放荡,逛妓院,泡妓女,还沾染上了赌博的恶习。一次,在赌场遇到了走南闯北、精于算计的江湖人龙二后,嗜赌成性又没心计的福贵,中了龙二的圈套,最终输光了全部家产。几代人积累下来的家业,一夜之间灰飞烟灭,父亲竟被活活地气死。
福贵知道悔改后,已经一贫如洗。只能是厚着脸皮,找到赢光他财产的龙二租了几亩地,像佃户一样,学着下田耕作,自食其力、养家糊口。不久,在贫困潦倒中,他的母亲又因操劳过度病重。家珍掏出从娘家带来的仅有的一点钱,让福贵拿去求医,不想在半路上福贵被国民党部队抓走当了壮丁,后来又被解放军俘虏,两年后才得以回到家里。可是母亲却早已抱憾离开了人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抚养一双儿女,女儿凤霞却因发烧,没有得到及时医治,不幸变成了哑巴。
至此,我们都为福贵的不幸而感到难过,可是,福贵苦难的悲剧,才仅仅刚刚开始。儿子有庆因抽血过多而离开人世;女儿凤霞因生子难产又不幸死去;妻子家珍因患软骨病,不能干重体力活,慢慢也“安详”地走了;女婿二喜意外死于建筑工地的事故中;唯一的小外孙子苦根,也因贫穷饥饿,偶有黄豆可吃,竟暴吃一顿而不幸撑死。
看到这里不禁让人感到悲怆、感伤而黯然落泪。然而,在这样的苦难生活中,福贵也得到了家人很多的温暖和慰籍。正像作者余华在另一本杂文中所说:“生活是那么的强大,它时常在悲伤里剪辑出欢乐来”。福贵父亲死后,家境破落的母亲,不仅不责怪福贵,还拖着一双裹着的小脚,学会了下地干活,帮助福贵侍弄庄家,并不辞辛苦地操持着家务,爱和包容给了福贵活着的希望。
妻子家珍本是有钱人家的女儿,读过书有文化。福贵豪赌即将输光家产的那一夜,她挺着七个月身孕跪在地上请福贵回去,却被福贵一顿拳打脚踢。她抹着眼泪走到她爹的米行门口,站在那里呜呜哭了一会,又走了十多里坑坑洼洼的夜路回到了家。福贵败落后,家珍的父亲一气之下,用花轿把她接走。后来,家珍自己抱着儿子,又回到了福贵租住的茅草屋,并脱下华丽的衣服和福贵一起劳作,一起撑起这个家。
福贵被抓壮丁的两年,在不知福贵死活的情况下,家珍依然没有放弃这个破败不堪的家,而是辛苦抚养两个孩子,照顾生病的婆婆,直到福贵历经九死一生后回来。后来,她得了“软骨病”,让人心疼的是,她很怕拖累了福贵,听说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不但不难过,还说:“治不了才好,哪有钱治病。”
有庆是个善良又懂事的孩子,他才仅仅十岁时,但却是个懂事的孩子。家里为了让有庆上学,父母忍痛把凤霞卖掉。她因不堪忍受虐待,又偷偷跑回家中。父母还是硬着心肠把她送回去。在那段送回去的路上,描写的特别揪心:“凤霞是个好孩子,到了那时候也没哭,只是睁大眼睛看我,我伸手去摸她的脸,她也伸过手来摸我的脸。她的手在我脸上一摸,我再也不愿意送她回到那户人家去了。背起凤霞就往回走,凤霞的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去割草喂羊。
有庆上学一天两次来去就得跑五十多里路。这样的路程,鞋坏的特别快,又得花钱买鞋。于是他上学就光着脚丫跑去,到了学校再穿上鞋。有一次甚至都下雪了,他还是光着脚丫在雪地里跑去学校。有次福贵去城里,看到有庆在参加长跑比赛,远远把其他同学落在身后,手里还拎着鞋子。那一幕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母亲的宽容,家珍的不离不弃,凤霞和有庆的懂事,让福贵的心中得到了慰藉。心里想着不管有多么苦,活下去就有希望。如果说福贵苦难的一生曾有过那么点温情和快乐,那就是来自于家庭的温暖和爱。或许就是这份温暖和爱,让他在苦难的缝隙看到生活的亮光,支撑着他在苦难中一直坚强地活着。
福贵获得的这份温暖和爱,不是“被”读者感觉出来的,而是福贵自己的切身感受,真实、可信。文中的细节描写特别生动感人,不仅是死亡和苦难令人流泪,关心和奉献同样令人流泪。福贵承受着苦难,顽强地活着。活着是美好的事,更是艰难的事。而生命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因为对苦难的承受与坚强,这就是福贵活着的精神力量。
夕阳下,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福贵讲述完他苦难的一生故事后,从大树下站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拉着牛的缰绳,还是用他那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哼唱着隐喻他苦难一生的悲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向着远方缓缓走去,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书中我的故事,到此也就结束了。
这幅“夕阳晚照”的图景,似乎在告诉人们:生命本就是一件极其复杂而又饱含深意的事情,对世间苦难的承受和坚强,也许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
余华笔下的《活着》,没有绝处逢生的兴奋,也没有苦尽甘来的喜悦,有的只是福贵一生经历的苦难。我们从中看到是尘世间人生的易逝,体悟到人活着所承受的苦难,对我们今天如何“活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kuaichafanwen.com/10793.html